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5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蛋白质与多酚的相互作用 | 第16-18页 |
1.3 玉米醇溶蛋白和单宁酸 | 第18-21页 |
1.3.1 玉米醇溶蛋白 | 第18-20页 |
1.3.2 单宁酸 | 第20-21页 |
1.4 界面主导食品结构 | 第21-26页 |
1.4.1 皮克林界面稳定机制 | 第21-22页 |
1.4.2 界面的自组装及流变学 | 第22-24页 |
1.4.3 乳液凝胶 | 第24-26页 |
1.4.4 泡沫 | 第26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5页 |
第二章 玉米醇溶蛋白-单宁酸复合颗粒及其乳液凝胶的构建 | 第35-53页 |
2.1 前言 | 第35-3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2.2.1 主要材料 | 第37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37页 |
2.2.3 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2.2.3.1 ZTP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3.2 ZTP的粒径和电位测定 | 第38页 |
2.2.3.3 ZTP的形貌观察 | 第38页 |
2.2.3.4 ZTP的三相接触角测定 | 第38页 |
2.2.3.5 圆二色光谱(CD) | 第38页 |
2.2.3.6 小角X光散射(SAXS) | 第38-39页 |
2.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9页 |
2.2.3.8 乳液的制备 | 第39页 |
2.2.3.9 乳液粒度的测定 | 第39页 |
2.2.3.10 乳液的微观结构观察 | 第39页 |
2.2.3.11 乳液流变学行为的测定 | 第39页 |
2.2.3.12 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2.3.1 ZTP的粒径、电位、形貌和三相接触角 | 第40-43页 |
2.3.2 Zein-TA复合物和颗粒的结构表征 | 第43-46页 |
2.3.3 皮克林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 第46-48页 |
2.3.4 讨论 | 第48-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第三章 玉米醇溶蛋白-单宁酸复合颗粒的界面流变学行为研究 | 第53-68页 |
3.1 前言 | 第53-5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3.2.1 主要材料 | 第54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54页 |
3.2.3 试验方法 | 第54-56页 |
3.2.3.1 ZTP的制备 | 第54页 |
3.2.3.2 动态表面张力 | 第54-55页 |
3.2.3.3 Langmuir-Blodgett等温曲线测定 | 第55页 |
3.2.3.4 Langmuir-Blodgett膜的扩张流变学性质 | 第55页 |
3.2.3.5 Langmuir-Blodgett膜的微观结构观察 | 第55-5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3.3.0 Zein颗粒在气-水界面的吸附 | 第56-57页 |
3.3.1 LB膜压缩曲线 | 第57-58页 |
3.3.2 LB膜微观结构 | 第58-59页 |
3.3.3 LB膜的扩张流变学行为 | 第59-62页 |
3.3.3.1 膜压值对流变学行为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3.2 振幅扫描 | 第60页 |
3.3.3.3 利萨茹曲线(Lissajouscurves) | 第60-62页 |
3.3.3.4 振荡对LB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62页 |
3.3.4 讨论 | 第62-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单宁酸复合颗粒的气-水界面行为及泡沫特性的关系 | 第68-85页 |
4.1 前言 | 第68-6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4.2.1 主要材料 | 第69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69页 |
4.2.3 试验方法 | 第69-70页 |
4.2.3.1 ZTP-SDS复合体系的制备 | 第69页 |
4.2.3.2 ZTP-SDS复合体系的粒径和电位测定 | 第69页 |
4.2.3.3 ZTP-SDS复合体系的形貌观察 | 第69-70页 |
4.2.3.4 ZTP-SDS复合体系的三相接触角测定 | 第70页 |
4.2.3.5 动态表面张力 | 第70页 |
4.2.3.6 Langmuir-Blodgett等温曲线测定 | 第70页 |
4.2.3.7 Langmuir-Blodgett膜的扩张流变学性质 | 第70页 |
4.2.3.8 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 第70页 |
4.2.3.9 泡沫的微观结构观察 | 第7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1页 |
4.3.1 ZTP-SDS复合体系性质的表征 | 第70-73页 |
4.3.2 ZTP-SDS复合体系的界面流变学行为 | 第73-76页 |
4.3.2.1 界面吸附行为 | 第73-74页 |
4.3.2.2 界面流变学行为 | 第74-76页 |
4.3.3 ZTP-SDS复合体系稳定的泡沫性质 | 第76-80页 |
4.3.4 讨论 | 第80-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第五章 玉米醇溶蛋白-单宁酸复合颗粒稳定的乳液凝胶流变学行为的研究 | 第85-102页 |
5.1 前言 | 第85-86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5.2.1 主要材料 | 第86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86页 |
5.2.3 试验方法 | 第86-87页 |
5.2.3.1 ZTP的制备 | 第86页 |
5.2.3.2 乳液的制备 | 第86页 |
5.2.3.3 乳液流变学行为的测定 | 第86-87页 |
5.2.3.4 乳液的微结构观察 | 第8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8页 |
5.3.1 乳液的稳定性 | 第87-88页 |
5.3.2 乳液的微观结构 | 第88-89页 |
5.3.3 小振幅振荡流变学行为 | 第89-92页 |
5.3.4 大变形流变学行为 | 第92-97页 |
5.3.5 乳液凝胶的强度与网络之间的关系 | 第97-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第六章 玉米醇溶蛋白-单宁酸复合颗粒的疏水性对乳液凝胶流变学行为的影响 | 第102-119页 |
6.1 前言 | 第102-103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6.2.1 主要材料 | 第103页 |
6.2.2 仪器与设备 | 第103页 |
6.2.3 试验方法 | 第103-104页 |
6.2.3.1 ZTP的制备 | 第103页 |
6.2.3.2 ZTP的粒径和电位测定 | 第103页 |
6.2.3.3 ZTP的表面疏水性测定 | 第103-104页 |
6.2.3.4 乳液的制备 | 第104页 |
6.2.3.5 乳液粒度的测定 | 第104页 |
6.2.3.6 乳液流变学行为的测定 | 第10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6页 |
6.3.1 ZTP颗粒性质的表征 | 第104-105页 |
6.3.2 乳液稳定性 | 第105-108页 |
6.3.3 乳液的油滴大小 | 第108页 |
6.3.4 小振幅振荡流变学行为 | 第108-110页 |
6.3.5 大变形流变学行为 | 第110-112页 |
6.3.6 乳液的强度与网络之间的关系 | 第112-114页 |
6.3.7 油的极性对乳液凝胶流变学行为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第七章 玉米醇溶蛋白-单宁酸复合颗粒稳定的高内相乳液凝胶流变学行为的研究 | 第119-133页 |
7.1 前言 | 第119-120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120-121页 |
7.2.1 主要材料 | 第120页 |
7.2.2 仪器与设备 | 第120页 |
7.2.3 试验方法 | 第120-121页 |
7.2.3.1 ZTP的制备 | 第120页 |
7.2.3.2 ZTP的粒度和电位测定 | 第120页 |
7.2.3.3 HIPE的制备 | 第120-121页 |
7.2.3.4 乳液粒度的测定 | 第121页 |
7.2.3.5 蛋白质和油含量的测定 | 第121页 |
7.2.3.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121页 |
7.2.3.7 HIPE流变学行为的测定 | 第121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29页 |
7.3.1 ZTP颗粒性质的表征 | 第121-122页 |
7.3.2 初乳液的粒度分布 | 第122-123页 |
7.3.3 HIPE性质的表征 | 第123-129页 |
7.3.3.1 蛋白和油含量 | 第123-125页 |
7.3.3.2 微观结构 | 第125-126页 |
7.3.3.3 流变学行为 | 第126-12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7页 |
1.结论 | 第133-135页 |
2.论文创新点 | 第135页 |
3.展望 | 第135-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附件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