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第8-9页 |
1.2 研究思路及语料来源 | 第9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1 本体角度的汉语兼语句研究 | 第9-10页 |
1.3.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兼语句教学研究 | 第10-11页 |
小结 | 第11-12页 |
第2章 现代汉语兼语句本体研究 | 第12-21页 |
2.1 句法层面 | 第12-13页 |
2.1.1 兼语句基本结构 | 第12页 |
2.1.2 从题元角度看兼语句 | 第12-13页 |
2.2 语义层面 | 第13页 |
2.3 语用层面 | 第13-15页 |
2.3.1 语义重心 | 第13-14页 |
2.3.2 兼语句的“双话题”特征 | 第14-15页 |
2.3.3 兼语句的焦点 | 第15页 |
2.4 兼语句的否定 | 第15-18页 |
2.5 兼语句的疑问形式 | 第18-21页 |
第3章 兼语句的教学研究 | 第21-23页 |
第4章 留学生汉语兼语句偏误分析 | 第23-41页 |
4.1 偏误类型分析 | 第23-34页 |
4.1.1 遗漏 | 第24-28页 |
4.1.2 误加 | 第28-29页 |
4.1.3 误代 | 第29-30页 |
4.1.4 错序 | 第30页 |
4.1.5 其他错误 | 第30-34页 |
4.2 偏误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4.2.1 课堂教学因素 | 第34页 |
4.2.2 学习者因素 | 第34-36页 |
4.3 教学建议 | 第36-41页 |
4.3.1 教材与大纲编写方面 | 第36-37页 |
4.3.2 练习的设计方面 | 第37-38页 |
4.3.3 对外汉语兼语句教学理论研究方面 | 第38-39页 |
4.3.4 课堂教学方面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