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低聚果糖概述 | 第8-14页 |
1.2.1 低聚果糖的概念 | 第8-9页 |
1.2.2 低聚果糖的理化性质 | 第9-10页 |
1.2.3 低聚果糖的生理功能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4 低聚果糖的生产 | 第13-14页 |
1.3 低聚果糖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1 低聚果糖的食用安全及依据 | 第14页 |
1.3.2 低聚果糖在酸奶中的应用 | 第14页 |
1.3.3 低聚果糖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4 低聚果糖在其他食品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4 益生菌概述 | 第15-16页 |
1.4.1 益生菌的概念 | 第15-16页 |
1.4.2 益生菌的分类 | 第16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6-17页 |
1.5.1 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7页 |
2.1 实验菌种 | 第17页 |
2.2 实验原料 | 第17页 |
2.3 主要培养基 | 第17页 |
2.4 实验试剂 | 第17-18页 |
2.5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8页 |
2.6 低聚果糖理化特性的研究 | 第18-19页 |
2.6.1 扩散法测定水分活度 | 第18-19页 |
2.6.2 美拉德反应 | 第19页 |
2.6.3 热稳定性 | 第19页 |
2.7 体外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7.1 菌种活化 | 第19页 |
2.7.2 双歧杆菌活菌数的测定 | 第19-20页 |
2.7.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0页 |
2.8 动物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8.1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2.8.2 灌胃剂量的确定 | 第20-21页 |
2.8.3 实验分组和方法 | 第21页 |
2.9 传统培养法 | 第21-22页 |
2.9.1 粪便活菌培养 | 第21-22页 |
2.9.2 菌落计数 | 第22页 |
2.10 DNA的提取 | 第22-24页 |
2.10.1 试剂盒法提取DNA | 第22页 |
2.10.2 溶菌酶法提取DNA | 第22-24页 |
2.11 普通PCR法比较不同组双歧杆菌的菌体浓度 | 第24-26页 |
2.11.1 引物的设计 | 第24页 |
2.11.2 普通PCR反应 | 第24页 |
2.11.3 荧光定量PCR | 第24-26页 |
2.12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59页 |
3.1 两种低聚果糖理化特性的研究 | 第27-30页 |
3.1.1 水分活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3.1.2 美拉德反应 | 第28-29页 |
3.1.3 热稳定性 | 第29-30页 |
3.2 两种双歧杆菌菌粉的活菌数 | 第30-31页 |
3.3 菌体浓度与吸光度(OD值)的关系 | 第31-33页 |
3.3.1 双歧杆菌Ⅰ(BI-07)的菌体浓度与吸光度(OD值) | 第31-32页 |
3.3.2 双歧杆菌Ⅱ(BB-12)的菌体浓度与吸光度(OD值) | 第32-33页 |
3.4 双歧杆菌Ⅰ(BI-07)和双歧杆菌Ⅱ(BB-12)的生长曲线 | 第33-36页 |
3.4.1 双歧杆菌Ⅰ(BI-07)的培养时间与吸光度(OD值) | 第33-34页 |
3.4.2 双歧杆菌Ⅱ(BB-12)的培养时间与吸光度(OD值) | 第34-36页 |
3.5 动物实验 | 第36-39页 |
3.5.1 传统培养法检测结果 | 第36-38页 |
3.5.2 各组小鼠肠道细菌总DNA提取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3.6 琼脂糖凝胶电泳评价两种低聚果糖对肠道益生菌的增殖效果 | 第39-50页 |
3.6.1 琼脂糖凝胶电泳评价两种低聚果糖对肠道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 | 第39-44页 |
3.6.2 琼脂糖凝胶电泳评价两种低聚果糖对肠道乳杆菌的增殖效果 | 第44-50页 |
3.7 荧光定量PCR评价两种低聚果糖对肠道益生菌的增殖效果 | 第50-59页 |
3.7.1 引物特异性的验证 | 第50-51页 |
3.7.2 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 | 第51-55页 |
3.7.3 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内乳杆菌的数量 | 第55-59页 |
4 结论 | 第59-60页 |
5 展望 | 第60-6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8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