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山楂的概述 | 第10-15页 |
1.2.1 山楂的主要成分 | 第10-12页 |
1.2.2 山楂的营养成分及药理活性 | 第12-14页 |
1.2.3 山楂产品的开发及应用 | 第14-15页 |
1.3 山楂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 第15-18页 |
1.3.1 山楂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3.2 山楂在国内外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18-20页 |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8页 |
2.1 实验原材料 | 第20页 |
2.2 试剂与药品 | 第20-21页 |
2.3 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4 工艺流程及实验方法 | 第22-30页 |
2.4.1 预处理 | 第22-23页 |
2.4.2 打浆过筛 | 第23页 |
2.4.3 酶解 | 第23-24页 |
2.4.4 均质 | 第24-25页 |
2.4.5 喷雾干燥 | 第25-26页 |
2.4.6 黄酮的测定 | 第26页 |
2.4.7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4.8 灰分的测定 | 第27-28页 |
2.4.9 总三萜的测定 | 第28页 |
2.4.10 粗纤维的测定 | 第28页 |
2.4.11 总酸的测定 | 第28-29页 |
2.4.12 总糖的测定 | 第29页 |
2.4.13 脂肪的测定 | 第29页 |
2.4.14 山楂粉中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的检测 | 第29-30页 |
2.5 山楂粉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 第30页 |
2.5.1 新旧工艺所产山楂粉营养价值对比 | 第30页 |
2.6 动物实验 | 第30-38页 |
2.6.1 动物分组及饲养 | 第30-31页 |
2.6.2 测定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31页 |
2.6.3 脏器指数分析 | 第31页 |
2.6.4 脂重指数分析 | 第31页 |
2.6.5 血清TC、TG、HDL-C和non-HDL-C的测定方法 | 第31-33页 |
2.6.6 血清TG/HDL-C比值及动脉硬化指数(AI) | 第33-34页 |
2.6.7 肝脏中TC和TG的测定方法 | 第34页 |
2.6.8 肝组织中蛋白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4页 |
2.6.9 血清及肝脏中MDA的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4页 |
2.6.10 肝脏组织切片的病理学观察 | 第34-3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8-62页 |
3.1 预处理和打浆过筛 | 第38页 |
3.2 酶解温度 | 第38页 |
3.3 酶解时间 | 第38-39页 |
3.4 酶解果浆料液比 | 第39-40页 |
3.5 酶解酶制剂浓度 | 第40页 |
3.6 响应面优化实验 | 第40-46页 |
3.6.1 响应面设计 | 第40-41页 |
3.6.2 响应面分析 | 第41-46页 |
3.7 山楂果浆喷粉工艺的研究 | 第46-52页 |
3.7.1 喷雾干燥塔喷头转速 | 第46页 |
3.7.2 喷雾干燥塔蠕动泵流速 | 第46-47页 |
3.7.3 喷雾干燥塔温度 | 第47-48页 |
3.7.4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 | 第48-49页 |
3.7.5 山楂粉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3.7.6 山楂粉中总三萜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3.7.7 山楂粉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3.7.8 山楂粉内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的检测 | 第51-52页 |
3.8 山楂粉成分分析 | 第52页 |
3.9 山楂粉对高脂膳食仓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第52-62页 |
3.9.1 山楂粉对高脂膳食仓鼠体重增加量、摄食量及相关脏器指数、脂重指数的影响 | 第52-55页 |
3.9.2 实验期间仓鼠血清中TC水平变化 | 第55页 |
3.9.3 实验期间仓鼠血清中TG水平变化 | 第55-56页 |
3.9.4 实验期间仓鼠血清中HDL-C水平变化 | 第56页 |
3.9.5 实验期间仓鼠血清中NON-HDL-C水平变化 | 第56-57页 |
3.9.6 高脂膳食仓鼠的血脂综合指数水平变化 | 第57-58页 |
3.9.7 山楂粉对高脂血症仓鼠肝脏中TC和TG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3.9.8 山楂粉对高脂血症仓鼠粪便中TC和TG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3.9.9 山楂粉对高脂血症仓鼠血清、肝脏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3.9.10 肝脏组织切片的病理学观察 | 第61-62页 |
4 结论 | 第62-64页 |
5 展望 | 第64-6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8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