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日同形词对比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 关于汉日同形词的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一) 本体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三) 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三、 本文研究工作 | 第14-16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二) 本文同形词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汉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 | 第16-31页 |
一、 同形词产生原因 | 第16-20页 |
(一)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语 | 第17-19页 |
(二) 从日语进入汉语的倒灌词 | 第19-20页 |
二、 同形词的种类 | 第20-22页 |
(一) 按书写形式分类 | 第20-21页 |
(二) 按语义特征分类 | 第21-22页 |
三、 汉日同形词对比 | 第22-31页 |
(一) 词性差异对比 | 第22-24页 |
(二) 语义特征对比 | 第24-27页 |
(三) 语体意义对比 | 第27-28页 |
(四) 评价特征对比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汉日同形词偏误分析 | 第31-39页 |
一、 汉日同形词偏误类型分析 | 第31-35页 |
(一) 形式偏误 | 第31-32页 |
(二) 词性偏误 | 第32-33页 |
(三) 语义偏误 | 第33-34页 |
(四) 语用偏误 | 第34-35页 |
二、 偏误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一) 母语负迁移影响 | 第35-36页 |
(二) 工具书编写针对性不强 | 第36-37页 |
(三) 汉语学习者主动回避 | 第37页 |
(四) 教学引导不足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汉日同形词教学策略 | 第39-43页 |
一、 激发日本留学生汉语学习兴趣 | 第39-40页 |
二、 发挥母语正迁移作用 | 第40页 |
三、 削弱母语负迁移影响 | 第40-41页 |
四、 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个人简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