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前言 | 第12-22页 |
1 海参资源概述 | 第12-14页 |
2 海参多糖概述 | 第14-16页 |
3 海参多糖研究方法概述 | 第16-19页 |
4 海参多糖消化吸收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一章 不同分子量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制备 | 第22-35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海参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 第23-24页 |
·多糖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24-27页 |
·不同分子量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制备 | 第27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海参粗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 第27-29页 |
·氧化降解制备不同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 | 第29-31页 |
·酸降解法制备不同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 | 第31-33页 |
·酶解法制备不同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 | 第33-3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二章 不同分子量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对大鼠脂肪肝改善作用的比较研究 | 第35-41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海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36页 |
·动物实验 | 第36页 |
·肝脂测定 | 第36-37页 |
·统计方法 | 第37-38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40页 |
·海藻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理化性质 | 第38页 |
·对大鼠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对大鼠肝脏TC 和TG 的影响 | 第38-4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不同分子量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消化吸收特性 | 第41-54页 |
第一节 血清单糖组成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1-48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1-4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血清的分离 | 第42页 |
·CPS 法测血清中岩藻糖和中性己糖 | 第42-43页 |
·PMP-HPLC 法测单糖组成 | 第43-44页 |
·统计方法 | 第44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CPS 法测定血清岩藻糖和中性己糖含量 | 第44-45页 |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单糖组成 | 第45-48页 |
第二节 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消化吸收特性 | 第48-54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8-4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动物实验 | 第49页 |
·血清中岩藻糖含量测定 | 第49页 |
·尿液中岩藻糖含量测定 | 第49页 |
·数据统计 | 第49-50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2页 |
·血清岩藻糖含量测定 | 第50-51页 |
·尿液岩藻糖含量测定 | 第51-5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脂肪肝的产生与血清糖组成变化的初步研究 | 第54-60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乳清酸诱导慢性脂肪肝模型 | 第55页 |
·CCl_4 诱导急性脂肪肝模型 | 第55页 |
·正常和脂肪肝患者血清来源 | 第55-56页 |
·肝脂测定 | 第56页 |
·血清糖组成测定方法 | 第56页 |
·统计方法 | 第5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乳清酸诱导慢性脂肪肝模型 | 第56-57页 |
·CCl_4 诱导急性脂肪肝模型 | 第57页 |
·人脂肪肝患者 | 第57页 |
4 讨论 | 第57-58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