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24页 |
0.1 选题的理由 | 第8-9页 |
0.1.1 泰国的“汉语热” | 第8页 |
0.1.2 汉语量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 第8页 |
0.1.3 形状量词为个体量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 | 第8-9页 |
0.1.4 泰国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较多 | 第9页 |
0.1.5 汉、泰形状量词对比研究的不足 | 第9页 |
0.2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9-11页 |
0.2.1 研究目标 | 第9-10页 |
0.2.2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0.2.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0.3.1 量词的界定 | 第11-12页 |
0.3.2 量词分类 | 第12-14页 |
0.3.3 汉、泰形状量词界定 | 第14-16页 |
0.3.4 汉、泰形状量词的分类 | 第16-18页 |
0.3.5 汉、泰量词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0.3.6 形状量词相关的研究 | 第20-24页 |
第一章 汉、泰形状量词语义对比 | 第24-40页 |
1.1 汉、泰点状量词语义分析及对比 | 第24-27页 |
1.1.1 汉语点状量词语义分析 | 第24-25页 |
1.1.2 泰语点状量词语义分析 | 第25-26页 |
1.1.3 汉、泰点状量词语义对比 | 第26-27页 |
1.2 汉、泰条状量词语义分析及对比 | 第27-32页 |
1.2.1 汉语条状量词语义分析 | 第27-29页 |
1.2.2 泰语条状量词语义分析 | 第29-31页 |
1.2.3 汉、泰条状量词语义对比 | 第31-32页 |
1.3 汉、泰面状量词语义分析及对比 | 第32-36页 |
1.3.1 汉语面状量词语义分析 | 第32-34页 |
1.3.2 泰语面状量词语义分析 | 第34-35页 |
1.3.3 汉、泰面状量词语义对比 | 第35-36页 |
1.4 汉、泰块状量词语义分析及对比 | 第36-37页 |
1.4.1 汉语块状量词语义分析 | 第36-37页 |
1.4.2 泰语块状量词语义分析 | 第37页 |
1.4.3 汉、泰块状量词语义对比 | 第37页 |
1.5 总结 | 第37-40页 |
1.5.1 普遍性 | 第37-38页 |
1.5.2 民族性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汉、泰形状量词语法对比 | 第40-58页 |
2.1 汉、泰形状量词语序对比 | 第40-46页 |
2.1.1 汉语形状量词语序 | 第40-42页 |
2.1.2 泰语形状量词语序 | 第42-45页 |
2.1.3 汉、泰形状量词语序对比 | 第45-46页 |
2.2 汉、泰形状量词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 第46-50页 |
2.2.1 汉语形状量词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 第46-48页 |
2.2.2 泰语形状量词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 第48-50页 |
2.2.3 汉、泰形状量词及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对比 | 第50页 |
2.3 汉、泰形状量词重叠式 | 第50-56页 |
2.3.1 汉语形状量词重叠式 | 第50-53页 |
2.3.2 泰语形状量词重叠式 | 第53-55页 |
2.3.3 汉、泰形状量词重叠式对比 | 第55-56页 |
2.4 总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汉语形状量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 第58-71页 |
3.1 偏误类型分析 | 第58-60页 |
3.2 泰国学生习得汉语形状量词的偏误来源分析 | 第60-67页 |
3.2.1 母语干扰 | 第60-62页 |
3.2.2 目的语过度概括 | 第62-63页 |
3.2.3 文化因素负迁移 | 第63-64页 |
3.2.4 泰国汉语教学现状 | 第64-65页 |
3.2.5 汉语形状量词自身特点 | 第65-67页 |
3.3 教学建议 | 第67-71页 |
3.3.1 量词教学中运用原型理论 | 第67-68页 |
3.3.2 加强汉、泰形状量词对比分析,预测重难点 | 第68页 |
3.3.3 了解泰国教育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法 | 第68-69页 |
3.3.4 精讲多练,巩固复习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71-72页 |
4.2 本文的不足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