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豆多肽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鹰嘴豆概述 | 第13-15页 |
·植物蛋白的提取 | 第15-16页 |
·水溶液提取 | 第15-16页 |
·有机溶剂提取 | 第16页 |
·植物蛋白的分离与纯化 | 第16-17页 |
·蛋白质的改性 | 第17-20页 |
·物理改性 | 第17-18页 |
·化学改性 | 第18-19页 |
·酶法改性 | 第19-20页 |
·基因工程改性 | 第20页 |
·鹰嘴豆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抗氧化肽的抗氧化机理 | 第20-21页 |
·疏水性氨基酸 | 第20-21页 |
·抗氧化氨基酸 | 第21页 |
·酸性氨基酸 | 第21页 |
·肽构象 | 第21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1-24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鹰嘴豆蛋白提取工艺 | 第24-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鹰嘴豆蛋白等电点的确定 | 第26-27页 |
·鹰嘴豆蛋白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 | 第27-29页 |
·鹰嘴豆蛋白提取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鹰嘴豆多肽酶法制备研究 | 第33-4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3-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试剂 | 第33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33-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水解酶筛选 | 第36-37页 |
·碱性蛋白酶酶解鹰嘴豆蛋白单因素试验 | 第37-40页 |
·鹰嘴豆蛋白酶解条件的优化 | 第40-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鹰嘴豆蛋白碱性蛋白酶酶解动力学分析 | 第45-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km 与 Vmax 值的确定 | 第46-47页 |
·初始加酶量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初始底物浓度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48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酶失活常数的确定 | 第50-51页 |
·水解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鹰嘴豆蛋白水解物的酶法修饰研究 | 第53-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5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游离氨基测定的标准曲线 | 第54-55页 |
·类蛋白反应单因素试验 | 第55-58页 |
·类蛋白反应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第六章 超声预处理对鹰嘴豆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影响 | 第62-7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2-63页 |
·试验材料 | 第62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62页 |
·试验方法 | 第62-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71页 |
·超声波功率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63-64页 |
·超声波处理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64页 |
·超声波处理温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64-65页 |
·超声波预处理鹰嘴豆蛋白的条件优化 | 第65-70页 |
·常规酶解和超声波预处理酶解产物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响应面法优化鹰嘴豆蛋白提取工艺 | 第73页 |
·鹰嘴豆多肽酶法制备研究 | 第73页 |
·鹰嘴豆蛋白碱性蛋白酶酶解动力学分析 | 第73页 |
·鹰嘴豆蛋白水解物的酶法修饰研究 | 第73-74页 |
·超声预处理对鹰嘴豆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影响 | 第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