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10-24页 |
1.1 黑米花色苷的概述 | 第10-14页 |
1.1.1 黑米花色苷的组分研究 | 第10-11页 |
1.1.2 花色苷的结构与分类 | 第11页 |
1.1.3 影响花色苷稳定的因素 | 第11-12页 |
1.1.4 花色苷的生理功能研究 | 第12-14页 |
1.1.5 黑米花色苷吸收与代谢研究 | 第14页 |
1.2 蛋白质结构 | 第14-17页 |
1.2.1 蛋白质基本结构 | 第14-15页 |
1.2.2 牛血清白蛋白 | 第15-16页 |
1.2.3 酪蛋白 | 第16页 |
1.2.4 乳球蛋白 | 第16-17页 |
1.3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1 几种常用的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 第17-20页 |
1.3.2 常见的能与蛋白质发生作用的小分子物质 | 第20页 |
1.4 测定抗氧化研究的方法和原理 | 第20-21页 |
1.4.1 DPPH法测抗氧化能力 | 第20-21页 |
1.4.2 ABTS法测抗氧化能力 | 第21页 |
1.5 本文的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2 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2.3.1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25页 |
2.3.2 荧光光谱分析 | 第25-26页 |
2.3.3 圆二色光谱检测 | 第26页 |
2.3.4 分子对接 | 第26页 |
2.3.5 与蛋白质结合对黑米花色苷特性的影响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8-52页 |
3.1 黑米花色苷与蛋白质的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28-30页 |
3.1.1 黑米花色苷与B-乳球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谱图 | 第28页 |
3.1.2 黑米花色苷与酪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谱图 | 第28页 |
3.1.3 黑米花色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谱图 | 第28-30页 |
3.2 黑米花色苷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 | 第30-33页 |
3.2.1 黑米花色苷与B-乳球蛋白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3.2.2 黑米花色苷与酪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1-32页 |
3.2.3 黑米花色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2-33页 |
3.3 黑米花色苷与蛋白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计算 | 第33-35页 |
3.3.1 黑米花色苷与B-乳球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3-34页 |
3.3.2 黑米花色苷与酪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4页 |
3.3.3 黑米花色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4-35页 |
3.4 热力学参数与相互作用力的确定 | 第35页 |
3.4.1 黑米花色苷与B乳球蛋白结合热力学参数与相互作用力的确定 | 第35页 |
3.4.2 黑米花色苷与酪蛋白结合热力学参数与相互作用力的确定 | 第35页 |
3.4.3 黑米花色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热力学参数与相互作用力的确定 | 第35页 |
3.5 黑米花色苷与蛋白质的结合距离的计算 | 第35-38页 |
3.5.1 黑米花色苷与B-乳球蛋白的结合距离计算 | 第36页 |
3.5.2 黑米花色苷与酪蛋白的结合距离计算 | 第36-37页 |
3.5.3 黑米花色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距离计算 | 第37-38页 |
3.6 黑米花色苷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 | 第38-42页 |
3.6.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8-40页 |
3.6.2 同步荧光光谱 | 第40-42页 |
3.6.3 圆二色光谱研究 | 第42页 |
3.7 分子对接 | 第42-45页 |
3.7.1 矢车菊-3-O葡萄糖苷与B-LG分子对接 | 第42-43页 |
3.7.2 矢车菊-3-O葡萄糖苷与BSA分子对接 | 第43-45页 |
3.8 与蛋白质作用对黑米花色苷的影响 | 第45-52页 |
3.8.1 与蛋白质作用对黑米花色苷抗氧化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3.8.2 蛋白质对黑米花色苷温度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3.8.3 蛋白质对黑米花色苷光照稳定性的影响 | 第49-52页 |
4 结论 | 第52-53页 |
5 展望 | 第53-5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8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