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0.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8-9页 |
0.1.1 研究意义 | 第8页 |
0.1.2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0.2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0.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0.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0.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0.3.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模因及语言模因 | 第12-19页 |
1.1 “模因”的由来及其概念界说 | 第12-13页 |
1.1.1 “模因”的由来 | 第12页 |
1.1.2 模因概念的界说 | 第12-13页 |
1.2 模因论的术语与相关知识介绍 | 第13-16页 |
1.2.1 模因的类型——基因型和表现型 | 第13-14页 |
1.2.2 模因复制与传播的过程 | 第14-15页 |
1.2.3 模因的特征 | 第15-16页 |
1.3 语言模因与形成语言模因的原因 | 第16-19页 |
1.3.1 语言模因 | 第16页 |
1.3.2 形成语言模因的原因 | 第16-19页 |
2 模因论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 第19-25页 |
2.1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9-21页 |
2.1.1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2.1.2 外部环境造成的问题 | 第20-21页 |
2.2 模因论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关系 | 第21页 |
2.3 模因论应用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可行性 | 第21-25页 |
2.3.1 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的过程对口语教学的影响 | 第21-23页 |
2.3.2 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的方式对口语教学的影响 | 第23-25页 |
3 模因论在不同阶段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 第25-31页 |
3.1 模因论在初级阶段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 第25-27页 |
3.2 模因论在中级阶段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 第27-29页 |
3.3 模因论在高级阶段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 第29-31页 |
4 模因论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运用中的启示 | 第31-34页 |
4.1 针对模因论影响下的口语教学的反思 | 第31-32页 |
4.1.1 对于口语教学模式的反思 | 第31-32页 |
4.1.2 对于课堂师生关系的反思 | 第32页 |
4.2 针对模因论影响下的口语教学法的启示 | 第32-34页 |
4.2.1 模仿教学法 | 第32-33页 |
4.2.2 联想教学法 | 第33页 |
4.2.3 背诵教学法 | 第33-34页 |
结束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