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韩国学生介词“给”的教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一)介词“给”的本体研究 | 第11-13页 |
(二)介词“给”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3-15页 |
(三)传播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语料来源 | 第17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韩国学生介词“给”的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 第18-31页 |
一、调查问卷的结构分析 | 第18-19页 |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第18页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18-19页 |
二、调查问卷的内容分析 | 第19-23页 |
(一)教师自身及介词“给”教学情况的问卷内容分析 | 第19-20页 |
(二)韩国学生介词“给”义项及偏误的问卷内容分析 | 第20-23页 |
三、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第23-31页 |
(一)教师自身及介词“给”教学情况的问卷结果分析 | 第23-26页 |
(二)韩国学生介词“给”义项及偏误的问卷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三)调查问卷结果反映的问题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要素分析 | 第31-35页 |
一、教学主体要素分析 | 第31-32页 |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 | 第31页 |
(二)影响教师教学的因素 | 第31-32页 |
二、教学对象要素分析 | 第32-35页 |
(一)从社会分化论看韩国学生的群体因素 | 第32页 |
(二)从个人差异论看韩国学生的个体因素 | 第32-33页 |
(三)从社会关系论看韩国学生的学习环境因素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教学内容要素分析 | 第35-44页 |
一、功能义项教学 | 第35-39页 |
(一)汉韩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二)重难点分析 | 第36-37页 |
(三)各水平阶段教授义项分析 | 第37-39页 |
二、偏误教学 | 第39-44页 |
(一)偏误原因 | 第39-41页 |
(二)偏误类型 | 第41-44页 |
第四章 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要素分析 | 第44-49页 |
一、教学方法要素分析 | 第44-46页 |
(一)教学工具 | 第44页 |
(二)教材 | 第44-45页 |
(三)教学法的选择 | 第45-46页 |
二、教学效果要素分析 | 第46-49页 |
(一)教学效果的现状 | 第46-47页 |
(二)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47-49页 |
第五章 韩国学生介词“给”的教学建议 | 第49-52页 |
一、教师要加强对介词“给”语言本体知识的学习 | 第49页 |
二、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义项讲解与偏误预治相结合 | 第49页 |
三、使用更有针对性的教材 | 第49-50页 |
四、通过科学地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 第50页 |
五、引进反馈机制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63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