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加工与保藏论文--冷藏、冻藏与速冻加工论文

冷藏车厢内温度场模拟及其可适用性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25页
   ·冷藏车厢内温度场模拟的研究现状第16-21页
     ·冷藏车厢内温度场模拟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冷藏车厢内温度场测试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外部环境对冷藏车厢内温度场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堆货方式对冷藏车厢内温度场影响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冷藏车厢内温度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1-22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研究目的第22-23页
     ·研究意义第23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冷藏车厢内外壁面热流密度研究第25-50页
   ·冷藏车厢冷热源相互作用分析第25-27页
     ·冷藏车厢冷源第25-26页
     ·冷藏车厢热源第26-27页
     ·换热过程分析第27页
   ·冷藏车厢壁面对流换热分析第27-36页
     ·车厢壁面材料结构及热传导分析第27-30页
     ·车厢外壁面对流换热分析第30-33页
     ·车厢内壁面对流换热分析第33-36页
   ·车厢温度场模型的建立第36-38页
     ·车厢几何模型第36页
     ·车厢温度场模型第36-37页
     ·模型假设和边界条件第37-38页
   ·内外壁面平均热流密度的计算第38-44页
     ·内壁面平均热流密度的计算第38-40页
     ·外壁面平均热流密度的计算第40-44页
   ·冷藏车厢内壁面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第44-49页
     ·计算过程分析第44-46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46-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冷藏车厢内温度场的模拟研究第50-73页
   ·侧送风模式的冷藏车厢内温度场的模拟研究第50-54页
     ·侧送风模式的冷藏车厢结构和温度场第50-51页
     ·侧送风模式的冷藏车厢内温度场的模拟研究第51-54页
   ·顶送风模式的冷藏车厢内温度场的模拟研究第54-60页
     ·条形风口开孔率对模拟温度场的影响第54-56页
     ·条形风口导流时温度场的模拟研究第56-60页
   ·温度场模拟结果的概率统计研究第60-71页
     ·研究区域的选择第60-61页
     ·不同工况下堆垛区温度场模拟结果的概率分布研究第61-67页
     ·运载肉匹时堆垛区温度场模拟结果的概率分布研究第67-71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4章 冷藏车厢内温度场的可适用性评价体系研究第73-91页
   ·冷藏车厢内标准温度场的设计第73-75页
     ·标准温度场的流场形式设计第73-74页
     ·标准温度场建立的条件第74页
     ·低速顶部送风时流场稳定性分析第74-75页
   ·标准温度场的模拟第75-78页
     ·标准温度场的模拟第75-76页
     ·标准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第76-77页
     ·标准温度场参考区域的选择第77-78页
   ·标准温度场评价模型建立第78-86页
     ·标准温度场的评价指标第78-81页
     ·标准温度场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建立第81-86页
   ·不同送风模式下温度场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第86-90页
     ·标准温度场评价指标的计算第86-87页
     ·待测温度场评价指标的计算第87-88页
     ·不同送风模式下温度场的评价第88-90页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5章 冷藏车厢内温度场的实验研究第91-123页
   ·实验目的第91页
   ·冷藏车厢实验台设计第91-99页
     ·实验用冷藏车厢内温度场的构建方法第91-96页
     ·冷藏车厢内温度场的测试方法第96-99页
   ·实验系统准确性及稳定性验证第99-102页
     ·风速稳定性验证第99-100页
     ·温度准确性及稳定性验证第100-102页
   ·冷藏车厢空厢状态温度场实验第102-117页
     ·实验方案第102-104页
     ·截面YOZ内温度场的实验结果第104-107页
     ·截面XOZ内温度场的实验结果第107-110页
     ·截面XOY内温度场的实验结果第110-114页
     ·温度场实验结果的概率统计分析第114-117页
   ·运载肉匹状态时车厢内温度场实验第117-119页
     ·实验方案第117页
     ·实验数据分析第117-119页
   ·温度场评价体系的应用第119-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结论第123-126页
论文创新点摘要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录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个人简历第140-141页
附件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壳包覆自润滑陶瓷刀具研制及其切削性能研究
下一篇:含应变梯度效应的弹性理论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