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广东客家黄酒概述 | 第11页 |
1.2 广东客家黄酒酿造用曲简介 | 第11-13页 |
1.2.1 红曲 | 第12页 |
1.2.2 麦曲 | 第12-13页 |
1.2.3 酒药 | 第13页 |
1.3 黄酒多糖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3.1 黄酒多糖的来源 | 第13-14页 |
1.3.2 黄酒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14页 |
1.3.3 黄酒多糖的抗氧化性 | 第14-15页 |
1.3.4 多糖的抑菌活性 | 第15页 |
1.3.5 黄酒多糖的稳定性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6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不同酒曲客家黄酒粗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 第17-25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17-18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17页 |
2.2.2 试剂与仪器 | 第17-1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2.3.1 客家黄酒的酿造 | 第18-19页 |
2.3.2 客家黄酒粗多糖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第19页 |
2.3.3 正交实验 | 第19-20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2.4.1 浓缩比例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0页 |
2.4.2 乙醇浓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2.4.3 醇沉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1-22页 |
2.4.4 正交实验结果 | 第22-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不同酒曲客家黄酒多糖含量变化及抗氧化性研究 | 第25-35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25页 |
3.2.2 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3.3.1 客家黄酒粗多糖的提取和除杂 | 第26-27页 |
3.3.2 客家黄酒多糖含量测定 | 第27页 |
3.3.3 多糖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27-28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3.4.1 黄酒多糖动态含量变化结果 | 第28-31页 |
3.4.2 抗氧化性结果 | 第31-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不同酒曲客家黄酒粗多糖抑菌效果研究 | 第35-43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35页 |
4.2.2 试剂与仪器 | 第35-3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4.3.1 供试菌活化和菌悬液制备 | 第36页 |
4.3.2 不同多糖对供试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36-37页 |
4.3.3 阿莫西林对各供试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 第37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4.4.1 粗多糖A抑菌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4.4.2 粗多糖B抑菌实验结果 | 第38-39页 |
4.4.3 粗多糖C抑菌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4.4.4 阿莫西林抑菌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不同酒曲客家黄酒粗多糖稳定性研究 | 第43-53页 |
5.1 引言 | 第43页 |
5.2 材料与仪器 | 第43-44页 |
5.2.1 实验原料 | 第43页 |
5.2.2 试剂与仪器 | 第43-4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5.4.1 温度对多糖稳定性影响 | 第45-46页 |
5.4.2 光照对多糖稳定性影响 | 第46-47页 |
5.4.3 pH对多糖稳定性影响 | 第47-48页 |
5.4.4 氧化还原剂对多糖稳定性影响 | 第48-49页 |
5.4.5 食品添加剂对多糖稳定性影响 | 第49-50页 |
5.4.6 金属离子对多糖稳定性影响 | 第50-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