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白藜芦醇简介及其化学性质 | 第12页 |
1.1.1 白藜芦醇简介 | 第12页 |
1.1.2 白藜芦醇的理化性质 | 第12页 |
1.2 白藜芦醇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 第12-15页 |
1.2.1 抗癌作用 | 第12-13页 |
1.2.2 保护心血管作用 | 第13页 |
1.2.3 抗氧化作用 | 第13页 |
1.2.4 抗菌作用 | 第13-14页 |
1.2.5 白藜芦醇的运用 | 第14页 |
1.2.6 白藜芦醇应用存在的不足 | 第14-15页 |
1.3 白藜芦醇提取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1 有机溶剂粗提法 | 第15页 |
1.3.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 第15页 |
1.3.3 酶提取法 | 第15-16页 |
1.3.4 微波辅助提取法 | 第16页 |
1.3.5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 第16页 |
1.4 白藜芦醇分离纯化 | 第16-18页 |
1.4.1 大孔树脂吸附纯化 | 第17页 |
1.4.2 柱层析纯化 | 第17页 |
1.4.3 分子印迹技术纯化 | 第17-18页 |
1.5 分子印迹的简介及应用 | 第18-19页 |
1.5.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 第18-19页 |
1.6 白藜芦醇检测 | 第19-20页 |
1.6.1 HPLC检测法 | 第19页 |
1.6.2 薄层扫描法 | 第19页 |
1.6.3 毛细管电泳法 | 第19-20页 |
1.6.4 气-质联用法 | 第20页 |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7.2 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花生根茎白藜芦醇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2-33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3.1 花生根茎的前处理 | 第23页 |
2.3.2 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23-24页 |
2.3.3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 第24页 |
2.3.4 白藜芦醇标准品配制 | 第24页 |
2.3.5 响应面分析法实验设计方案 | 第24-25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2.4.1 白藜芦醇标准曲线 | 第25页 |
2.4.2 白藜芦醇HPLC图 | 第25页 |
2.4.3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25-26页 |
2.4.4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2.4.5 不同花生品种白藜芦醇分析 | 第28-30页 |
2.4.6 响应面设计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白藜芦醇分子印迹微球合成及固相萃取条件的探究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3.1 沉淀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 | 第34页 |
3.3.2 花生根茎提取液的制备 | 第34页 |
3.3.3 提取柱的制备和花生根茎提取物的分离 | 第34页 |
3.3.4 HPLC分析条件 | 第34-35页 |
3.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页 |
3.3.6 MIPs对模板分子的吸附实验 | 第35页 |
3.3.7 MIPs动态吸附量的测定 | 第35页 |
3.3.8 MIPs的吸附等温线 | 第3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5-44页 |
3.4.1 白藜芦醇溶液标准曲线 | 第35-36页 |
3.4.2 聚合条件对合成MIPs的影响 | 第36-40页 |
3.4.3 MIPs的吸附试验 | 第40-41页 |
3.4.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 第41-43页 |
3.4.5 白藜芦醇提取物的纯化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白藜芦醇抗氧化、抗肿瘤能力的研究 | 第46-56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材料及仪器 | 第46-47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4.3.1 清除DPPH自由基 | 第47页 |
4.3.2 清除自由基(-OH) | 第47-48页 |
4.3.3 MTT检测方法测定B16F10细胞生长曲线 | 第48-49页 |
4.3.4 倒置相差显微镜(IPCM)观察细胞形态特征 | 第49页 |
4.3.5 统计学方法 | 第49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4.4.1 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 | 第49-50页 |
4.4.2 清除羟基(-OH)自由基 | 第50-51页 |
4.4.3 B16F10细胞生长曲线及0.5%DMSO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4 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B16F10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 第52页 |
4.4.5 白藜芦醇诱导B16F10细胞凋亡 | 第52-53页 |
4.4.6 Res抑制B16F10细胞黑色素的生成 | 第53-54页 |
4.4.10 Res抑制B16F10细胞酪氨酸酶的活性 | 第54页 |
4.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白藜芦醇功能饮料的研制 | 第56-70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6-57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5.2.2 实验设备 | 第57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5.3.1 工艺流程 | 第57页 |
5.3.2 白藜芦醇的添加量 | 第57页 |
5.3.3 白藜芦醇功能性饮料配制的单因素实验步骤 | 第57-59页 |
5.3.4 响应面法实验 | 第59页 |
5.3.5 饮料酸碱度的测定 | 第59页 |
5.3.6 饮料离心沉淀率的测定 | 第59页 |
5.3.7 饮料稳定程度的测定 | 第59-60页 |
5.3.8 菌落总数测定及大肠菌群测定 | 第60页 |
5.3.9 饮料配方感官评定指标 | 第60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5.4.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5.4.2 响应面法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5.4.3 饮料理化性质 | 第67-68页 |
5.5 结论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创新点 | 第71页 |
6.3 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