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 一、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研究 | 第13-16页 |
| 二、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用例研究 | 第16页 |
| 三、对外学习词典的动词用例研究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用例配置的理论分析 | 第18-33页 |
| 第一节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用例配置的理论依据 | 第18-24页 |
| 一、词典编纂理论 | 第18-20页 |
| 二、动词配价理论 | 第20-21页 |
| 三、框架语义学 | 第21-22页 |
| 四、中介语理论 | 第22-24页 |
| 第二节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用例功能 | 第24-26页 |
| 一、补充释义 | 第24-25页 |
| 二、展示语法信息 | 第25页 |
| 三、说明语用信息 | 第25-26页 |
| 四、提供文化信息 | 第26页 |
| 第三节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用例配置原则 | 第26-30页 |
| 一、功能性 | 第26-27页 |
| 二、典型性 | 第27页 |
| 三、交际性 | 第27-28页 |
| 四、简明性 | 第28页 |
| 五、系统性 | 第28-29页 |
| 六、逻辑性 | 第29-30页 |
| 第四节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用例配置的方法 | 第30-33页 |
| 一、利用语料库 | 第30页 |
| 二、对动词进行语法分析 | 第30-31页 |
| 三、筛选出典型用例 | 第31页 |
| 四、中介语的搭配分析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用例分析 | 第33-42页 |
| 第一节 《商务馆学汉语词典》用例配置整体情况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用例实例分析 | 第34-39页 |
| 一、用例的数量分析 | 第34页 |
| 二、用例的类型分析 | 第34-35页 |
| 三、用例的内容分析 | 第35-39页 |
| 第三节 《商务馆学汉语词典》用例得失分析 | 第39-42页 |
| 第四章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用例发展趋势及用例编写启示 | 第42-48页 |
| 第一节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用例发展趋势 | 第42-44页 |
| 一、整句用例占优势 | 第42页 |
| 二、真实用例为主流 | 第42-43页 |
| 三、用例系统性增强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动词用例分析对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用例编纂的启示 | 第44-48页 |
| 一、体现用户意识 | 第44页 |
| 二、以语料库为蓝本 | 第44-45页 |
| 三、根据语法属性确定用例,增强系统性 | 第45页 |
| 四、保持多样性,体现语法功能 | 第45-46页 |
| 五、提供语境,反映全面信息 | 第46页 |
| 六、提高用例实用性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后记 | 第52-53页 |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