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臭豆腐 | 第10页 |
1.1.1 臭豆腐中微生物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2 益生元 | 第10-13页 |
1.2.1 功能性低聚糖 | 第10-13页 |
1.2.1.1 大豆低聚糖 | 第11页 |
1.2.1.2 低聚木糖 | 第11-12页 |
1.2.1.3 低聚果糖 | 第12页 |
1.2.1.4 壳寡糖 | 第12-13页 |
1.3 高通量技术 | 第13-14页 |
1.4 噬菌体 | 第14-16页 |
1.4.1 噬菌体治疗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4.2 噬菌体治疗的优势 | 第14-15页 |
1.4.3 噬菌体治疗在动物疾病防控中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4.4 噬菌体动物实验应用 | 第15-16页 |
1.5 微囊化技术 | 第16-18页 |
1.5.1 微囊化技术定义及发展 | 第16页 |
1.5.2 技术原理 | 第16页 |
1.5.3 释放特点 | 第16-17页 |
1.5.4 海藻酸盐微球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4.1 结构与性质 | 第17页 |
1.5.4.2 海藻酸盐微球制备方法 | 第17-18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不同低聚糖对臭豆腐体系中微生物富集能力研究 | 第19-36页 |
2.1 材料 | 第19-21页 |
2.1.1 样品 | 第1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2.1.3 常用试剂与培养基配置 | 第20-21页 |
2.1.4 仪器与设备 | 第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2.2.1 样品前处理 | 第21-22页 |
2.2.2 不同低聚糖培养基富集样品中微生物 | 第22页 |
2.2.3 总DNA的提取 | 第22页 |
2.2.4 微生物16SrDNA扩增 | 第22页 |
2.2.5 PCR产物纯化与定量 | 第22-23页 |
2.2.6 微生物多样性文库构建 | 第23页 |
2.2.7 各低聚糖富集卤水样品中微生物的筛选 | 第23页 |
2.2.8 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23页 |
2.2.9 分离菌株的16S rRNA测序鉴定 | 第23-24页 |
2.2.9.1 分离菌株基因组DNA提取 | 第23-24页 |
2.2.9.2 菌株16S rDNA的PCR扩增与测序 | 第24页 |
2.2.10 分离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2.3.1 各低聚糖富集样品中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2.3.2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第25-30页 |
2.3.2.1 丰度和多样性指数 | 第25页 |
2.3.2.2 稀释曲线 | 第25-26页 |
2.3.2.3 韦恩图分析结果 | 第26-27页 |
2.3.2.4 各样品在门水平下物种分布 | 第27-29页 |
2.3.2.5 各样品在属水平下物种分布 | 第29-30页 |
2.3.3 各低聚糖MRS培养基内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30-31页 |
2.3.4 分离菌株16S rDNA鉴定结果 | 第31-34页 |
2.3.4.1 分离菌株DNA结果 | 第31页 |
2.3.4.2 分离菌株PCR结果 | 第31-32页 |
2.3.4.3 测序比对结果 | 第32-34页 |
2.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臭豆腐样品中降壳寡糖菌株的筛选及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36-49页 |
3.1 材料 | 第36-39页 |
3.1.1 样品来源 | 第36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3.1.3 常用试剂与培养基配置 | 第37-38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3.2.1 降壳寡糖菌株的分离 | 第39页 |
3.2.2 降壳寡糖菌株溶解圈试验 | 第39页 |
3.2.3 降壳寡糖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39页 |
3.2.4 降壳寡糖菌株测序鉴定 | 第39页 |
3.2.4.1 菌株基因组的提取 | 第39页 |
3.2.4.2 菌株16S rDNA的PCR扩增与测序 | 第39页 |
3.2.5 降壳寡糖菌株溶血性试验 | 第39页 |
3.2.6 降解菌株协同壳寡糖动物实验 | 第39-40页 |
3.2.7 各粪便样品中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 第40页 |
3.2.8 各粪便样品中微生物16SrDNA扩增 | 第40页 |
3.2.9 PCR产物纯化与定量 | 第40页 |
3.2.10 微生物多样性文库构建 | 第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3.3.1 降壳寡糖菌株的分离 | 第40页 |
3.3.2 溶解圈实验结果 | 第40-42页 |
3.3.3 降壳寡糖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42页 |
3.3.4 降壳寡糖菌株测序鉴定结果 | 第42-43页 |
3.3.4.1 菌株YZUc2-3DNA结果 | 第42页 |
3.3.4.2 菌株YZUc2-3PCR结果 | 第42-43页 |
3.3.4.3 测序比对结果 | 第43页 |
3.3.5 降壳寡糖菌株溶血性结果 | 第43-44页 |
3.3.6 降壳寡糖菌株动物试验结果 | 第44-47页 |
3.3.6.1 各组小鼠进食量变化 | 第44页 |
3.3.6.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 | 第44-45页 |
3.3.6.3 粪便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指数 | 第45-46页 |
3.3.6.4 各组样品门水平菌群变化 | 第46页 |
3.3.6.5 各组样品属水平菌群变化 | 第46-47页 |
3.4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水溶性壳聚糖海藻酸钠噬菌体微囊制备与YZUc2-3菌株介导释放 | 第49-56页 |
4.1 材料 | 第49-51页 |
4.1.1 噬菌体和菌株来源 | 第49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4.1.3 常用试剂与培养基配置 | 第50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50-5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1-53页 |
4.2.1 噬菌体的扩增、浓缩及效价测定 | 第51-52页 |
4.2.1.1 噬菌体的扩增 | 第51页 |
4.2.1.2 噬菌体浓缩 | 第51页 |
4.2.1.3 噬菌体效价测定 | 第51-52页 |
4.2.2 菌株的复苏与准备 | 第52页 |
4.2.3 噬菌体微囊制备 | 第52-53页 |
4.2.4 噬菌体微囊表征观察和粒径测定 | 第53页 |
4.2.5 噬菌体微囊在体外模拟释放行为 | 第5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4.3.1 噬菌体微囊粒径和表征 | 第53-54页 |
4.3.2 噬菌体释放曲线 | 第54页 |
4.3.3 各组噬菌体微囊不同介质中最高释放量和包埋率 | 第54页 |
4.4 小结 | 第54-56页 |
全文总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