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惯用语研究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2页 |
0.1 选题理由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0.1.1 选题理由 | 第7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0.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0.2.1 关于惯用语的研究综述 | 第8-9页 |
0.2.2 关于“打”字惯用语的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0.3 研究对象界定和语料来源 | 第10-11页 |
0.3.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0页 |
0.3.2 语料来源 | 第10-11页 |
0.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打”字惯用语的多角度分析 | 第12-27页 |
1.1 语法分析 | 第12-19页 |
1.1.1 单语节惯用语 | 第12-17页 |
1.1.2 双语节惯用语 | 第17-19页 |
1.2 语义分析 | 第19-24页 |
1.2.1 概念隐喻在“打”字惯用语中的体现 | 第19-24页 |
1.2.2 概念转喻在“打”字惯用语中的体现 | 第24页 |
1.3 修辞分析 | 第24-27页 |
1.3.1 形象性 | 第24-25页 |
1.3.2 嘲讽性 | 第25页 |
1.3.3 谐谑性 | 第25-26页 |
1.3.4 贬义性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打”字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 第27-32页 |
2.1 “打”字惯用语体现的饮食文化 | 第27-28页 |
2.1.1 与饮食有关的“打”字惯用语 | 第27-28页 |
2.1.2 与古代祭祀礼仪有关的“打”字惯用语 | 第28页 |
2.2 “打”字惯用语体现的军事文化 | 第28-29页 |
2.2.1 反映作战形式的“打”字惯用语 | 第28-29页 |
2.2.2 反映战略战术的“打”字惯用语 | 第29页 |
2.3 “打”字惯用语体现的风俗文化 | 第29-30页 |
2.3.1 与元宵节有关的“打”字惯用语 | 第29页 |
2.3.2 与端午节有关的“打”字惯用语 | 第29-30页 |
2.4 打”字惯用语体现的交际文化 | 第30页 |
2.4.1 反映相互合作的“打”字惯用语 | 第30页 |
2.4.2 反映相互排斥的“打”字惯用语 | 第30页 |
2.5 “打”字惯用语体现的宗教文化 | 第30-32页 |
2.5.1 与佛教文化有关的“打”字惯用语 | 第30-31页 |
2.5.2 与道教文化有关的“打”字惯用语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打”字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32-38页 |
3.1 “打”字惯用语的教学选词 | 第32-35页 |
3.1.1 “打”字惯用语的选词原则 | 第32-33页 |
3.1.2 “打”字惯用语的教学选词 | 第33-35页 |
3.2 “打”字惯用语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 | 第35-38页 |
3.2.1 文化教学法 | 第36页 |
3.2.2 语境教学法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附录 | 第39-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