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 ·选题缘由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组合生成”口语教学路子和分析框架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组合汉语理论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口语教学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 ·组合汉语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13-15页 |
| ·“字本位”的回归和汉语学界的字本位研究 | 第13-14页 |
| ·对外汉语学界的字本位研究和吕必松的组合汉语理论 | 第14-15页 |
| ·关于口语教学法和教学设计的探讨 | 第15-18页 |
| ·探讨文化因素在口语教学中的地位 | 第16页 |
| ·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 第16-17页 |
| ·针对对外汉语学习阶段提出教学思路 | 第17页 |
| ·理论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 第17-18页 |
| ·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目的语环境下的“组合生成”口语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分析——以安大国教院初级三班口语教学设计为例 | 第19-32页 |
| ·“组合生成”思路下《汉语口语教程》第三课的教学方案设计 | 第19-25页 |
| ·语言要素组合教学 | 第19-22页 |
| ·话题嵌套组合教学 | 第22-23页 |
| ·篇章重组教学 | 第23-25页 |
| ·目的语环境下组合汉语教学效果分析 | 第25-32页 |
| ·两组对话材料分析 | 第26-29页 |
| ·课堂检核观察表数据分析 | 第29-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非目的语环境下的“组合生成”口语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分析——以智利中学汉语口语教学设计为例 | 第32-49页 |
| ·智利中学及孔子课堂的汉语教学现状 | 第32-36页 |
| ·智利各地中学汉语口语教学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 ·麦哲伦大学附属中学孔子课堂历年汉语口语教学及现状调查 | 第35-36页 |
| ·麦哲伦大学附属中学孔子课堂汉语口语教学设计 | 第36-43页 |
| ·语言要素组合教学 | 第37-39页 |
| ·话题嵌套组合教学 | 第39-41页 |
| ·篇章重组教学 | 第41-43页 |
| ·麦哲伦大学附属中学孔子课堂组合汉语口语教学效果评价 | 第43-49页 |
| ·学生课堂注意力和行为对比观察 | 第43-46页 |
| ·智利赛区中学生汉语桥比赛评分收集分析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49-52页 |
| ·两种环境下“组合生成”口语教学试验的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页 |
|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55-57页 |
| 附录二 学生汉语桥演讲稿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