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大豆 | 第9-10页 |
1.1.1 大豆及其营养成份 | 第9页 |
1.1.2 传统豆制品 | 第9-10页 |
1.2 大豆异黄酮 | 第10-13页 |
1.2.1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0-11页 |
1.2.2 大豆异黄酮的功能及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3 大豆多肽 | 第13-14页 |
1.4 发酵豆乳 | 第14-15页 |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5-19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发酵豆乳抗氧化菌株筛选 | 第19-28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9-21页 |
2.1.1 试剂和药品 | 第19-20页 |
2.1.2 仪器和设备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2.1 菌株的富集培养 | 第21页 |
2.2.2 豆浆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3 发酵豆乳的制备 | 第22页 |
2.2.4 测定发酵豆乳的pH值 | 第22页 |
2.2.5 测定发酵豆乳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 | 第22-23页 |
2.2.6 发酵豆乳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 第23页 |
2.2.7 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4-27页 |
2.3.1 发酵豆乳pH测定结果 | 第24页 |
2.3.2 发酵豆乳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24-26页 |
2.3.3 发酵豆乳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L.casei16发酵豆乳有效成分提取及分析 | 第28-36页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8-29页 |
3.1.1 试剂和药品 | 第28-29页 |
3.1.2 仪器和设备 | 第2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3.2.1 发酵豆乳的大量制备 | 第29页 |
3.2.2 有效成分的大量提取 | 第29-30页 |
3.2.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30页 |
3.2.4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0-35页 |
3.3.1 4种大豆异黄酮标准曲线 | 第30-31页 |
3.3.2 提取物中大豆异黄酮含量 | 第31-33页 |
3.3.3 发酵豆乳中大豆异黄酮含量 | 第33-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提取物抗氧化性分析 | 第36-49页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6-38页 |
4.1.1 试剂和药品 | 第36-37页 |
4.1.2 仪器和设备 | 第37-3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4.2.1 ORAC法测定体外抗氧化性 | 第38页 |
4.2.2 HepG2细胞的培养 | 第38-39页 |
4.2.3 提取物细胞毒性实验 | 第39页 |
4.2.4 AAPH半致死浓度确定 | 第39-40页 |
4.2.5 提取物对AAPH氧化损伤HepG2肝癌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40页 |
4.2.6 提取物对AAPH氧化损伤HepG2肝癌细胞SOD产生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7 统计分析 | 第4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1-48页 |
4.3.1 ORAC抗氧化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4.3.2 提取物毒性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4.3.3 AAPH半致死浓度确定 | 第43-44页 |
4.3.4 提取物对AAPH氧化损伤HepG2肝癌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44-46页 |
4.3.5 提取物对AAPH氧化损伤HepG2肝癌细胞SOD产生的影响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