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缩略语索引 | 第10-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7页 |
1.1 蜡样芽孢杆菌的致病性 | 第16-23页 |
1.1.1 蜡样芽孢杆菌在食品中的污染现状 | 第16-17页 |
1.1.2 蜡样芽孢杆菌毒素特征 | 第17-19页 |
1.1.3 蜡样芽孢杆菌的粘附定植 | 第19-20页 |
1.1.4 蜡样芽孢杆菌呕吐毒素致毒机制 | 第20页 |
1.1.5 蜡样芽孢杆菌肠毒素致毒机制 | 第20页 |
1.1.6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预防 | 第20-21页 |
1.1.7 蜡样芽孢杆菌对有机酸的敏感性 | 第21-23页 |
1.2 乳酸菌的益生性 | 第23-28页 |
1.2.1 乳酸菌的功能 | 第23-24页 |
1.2.2 乳酸菌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2.3 乳酸菌应用于食品的选择标准 | 第25-26页 |
1.2.4 乳酸菌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 | 第26-28页 |
1.3 植物乳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28-34页 |
1.3.1 植物乳杆菌的分离源 | 第28-29页 |
1.3.2 植物乳杆菌的益生功能 | 第29-32页 |
1.3.3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32-33页 |
1.3.4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应用 | 第33-34页 |
1.4 参考文献 | 第34-47页 |
第2章 复杂食品基质中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的灵敏识别 | 第47-69页 |
2.1 前言 | 第47-49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2.2.1 实验菌株 | 第49页 |
2.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9页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9-5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0-55页 |
2.3.1 特异性引物的获取 | 第50-51页 |
2.3.2 失活细胞的获取以及DNA的提取 | 第51-52页 |
2.3.3 叠氮溴化丙锭的使用 | 第52页 |
2.3.4 复合扩增体系及条件 | 第52-54页 |
2.3.5 复杂食品基质对复合扩增的影响 | 第54-55页 |
2.3.6 环境样品中复杂菌群和失活细胞对复合扩增的影响 | 第55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55-64页 |
2.4.1 复合扩增的引物特异性分析 | 第55-58页 |
2.4.2 构建的复合扩增体系适用于纯培养中细菌的识别 | 第58-59页 |
2.4.3 模拟食品基质中细胞完整的蜡样芽孢杆菌的识别 | 第59-61页 |
2.4.4 食品基质中复杂菌群对复合扩增信号的干扰 | 第61-64页 |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4-65页 |
2.6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第3章 植物乳杆菌体外拮抗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的研究 | 第69-92页 |
3.1 前言 | 第69-70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70-72页 |
3.2.1 实验菌株及细胞 | 第70-71页 |
3.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71页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1-7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72-79页 |
3.3.1 细菌悬浮液的制备 | 第72页 |
3.3.2 植物乳杆菌体外抑制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 | 第72-73页 |
3.3.3 模拟植物乳杆菌与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在牛奶样品中共发酵 | 第73页 |
3.3.4 植物乳杆菌抑制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粘附 | 第73-75页 |
3.3.5 植物乳杆菌对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诱导肠上皮细胞产生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 第75-76页 |
3.3.6 植物乳杆菌缓解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诱导细胞相关基因过表达 | 第76-79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79-86页 |
3.4.1 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对植物乳杆菌不同pH上清的敏感性 | 第79-80页 |
3.4.2 植物乳杆菌在牛奶中以共同发酵模式拮抗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 | 第80-83页 |
3.4.3 植物乳杆菌在肠上皮细胞水平上拮抗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 | 第83-84页 |
3.4.4 植物乳杆菌在肠上皮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上对蜡样芽孢杆菌的影响 | 第84-85页 |
3.4.5 植物乳杆菌阻止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导致的上皮细胞中基因过表达 | 第85-86页 |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6-88页 |
3.6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第4章 植物乳杆菌拮抗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92-119页 |
4.1 前言 | 第92-93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93-94页 |
4.2.1 实验菌株 | 第93页 |
4.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93-94页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94-101页 |
4.3.1 细菌悬液的获取 | 第94-95页 |
4.3.2 植物乳杆菌发酵牛奶的制备 | 第95页 |
4.3.3 小鼠实验设计 | 第95-96页 |
4.3.4 小鼠全血和血清生理生化分析 | 第96-97页 |
4.3.5 不同组别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 第97-100页 |
4.3.6 小鼠盲肠组织H&E染色 | 第100-101页 |
4.3.7 小鼠肠道菌群16SrDNA测序 | 第101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101-114页 |
4.4.1 植物乳杆菌发酵奶和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4.4.2 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对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4.4.3 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对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4.4.4 植物乳杆菌发酵奶改善损伤的小鼠肠粘膜结构 | 第106-107页 |
4.4.5 Illumina高通量测序识别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变化 | 第107-114页 |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14-115页 |
4.6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第5章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 第119-143页 |
5.1 前言 | 第119-120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120-122页 |
5.2.1 实验菌株及细胞 | 第120页 |
5.2.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120-121页 |
5.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21-122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22-126页 |
5.3.1 细菌培养上清的制备 | 第122页 |
5.3.2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提取与纯化 | 第122页 |
5.3.3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紫外扫描光谱及其纯度 | 第122-123页 |
5.3.4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第123页 |
5.3.5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单糖组分分析 | 第123-124页 |
5.3.6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衍生化及其红外光谱分析 | 第124页 |
5.3.7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 | 第124-125页 |
5.3.8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及其磺化产物拮抗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的细胞毒性 | 第125-126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126-137页 |
5.4.1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纯度及产量 | 第126-127页 |
5.4.2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的分子量及其单糖组分 | 第127-129页 |
5.4.3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及其衍生物的红外光谱及主要官能团 | 第129-131页 |
5.4.4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及其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 | 第131-133页 |
5.4.5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存在条件下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的细胞毒性 | 第133-135页 |
5.4.6 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及其衍生物拮抗产毒蜡样芽孢杆菌的细胞毒性 | 第135-137页 |
5.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37-139页 |
5.6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7页 |
6.1 结论 | 第143-145页 |
6.1.1 基于蜡样芽孢杆菌毒素基因构建的方法可用于复杂食品体系 | 第143-144页 |
6.1.2 植物乳杆菌与产毒素蜡样芽孢杆菌在体外互作成为优势菌群 | 第144页 |
6.1.3 植物乳杆菌干预蜡样芽孢杆菌对小鼠的损伤和肠道菌群影响 | 第144页 |
6.1.4 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的活性改良及抵抗蜡样芽孢杆菌的细胞毒性 | 第144-145页 |
6.2 展望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148-152页 |
个人简介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