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ABBREVIATIONS) | 第8-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36页 |
1.1 真菌毒素概述 | 第14-24页 |
1.1.1 黄曲霉毒素 | 第15-17页 |
1.1.2 赭曲霉毒素A | 第17-19页 |
1.1.3 玉米赤霉烯酮 | 第19-21页 |
1.1.4 多毒素共同污染情况 | 第21-23页 |
1.1.5 真菌毒素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1.2 免疫层析简介 | 第24-31页 |
1.2.1 免疫层析分类 | 第25页 |
1.2.2 免疫层析发展方向 | 第25-31页 |
1.3 内滤效应 | 第31-33页 |
1.4 多元免疫层析定量方法 | 第33-3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34-3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4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34-36页 |
第2章 基于银纳米粒子与RU(PHEN)_3~(2+)荧光微球间IFE的免疫层析方法检测葡萄酒和葡萄汁中OTA | 第36-52页 |
2.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2.1.1 试剂材料 | 第37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8-41页 |
2.2.1 氨基表面RuNPs与BSA的偶联 | 第38页 |
2.2.2 AgNP荧光内滤探针制备 | 第38-39页 |
2.2.3 OTA与BSA的偶联 | 第39页 |
2.2.4 AgNP-RuNPIFE-cICA检测平台构建 | 第39-40页 |
2.2.5 AgNP-RuNPIFE-cICA检测性能评估 | 第40-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0页 |
2.3.1 AgNP-RuNPIFE-cICA背景荧光强度的确定 | 第41-43页 |
2.3.2 AgNP荧光内滤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第43-46页 |
2.3.3 AgNP-RuNPIFE-cICA参数优化 | 第46-48页 |
2.3.4 AgNP-RuNPIFE-cICA性能评价 | 第48-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基于花状金纳米粒子与量子点间IFE的免疫层析方法检测酱油中AFB_1 | 第52-70页 |
3.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3-54页 |
3.1.1 试剂材料 | 第53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53-54页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4-59页 |
3.2.1 羧基表面QDs与BSA的偶联 | 第54页 |
3.2.2 AuNF荧光内滤探针制备 | 第54-55页 |
3.2.3 AFB1与BSA的偶联 | 第55-56页 |
3.2.4 NC膜上IFE的验证 | 第56页 |
3.2.5 AuNF-QDIFE-cICA检测平台构建 | 第56-57页 |
3.2.6 AuNF-QDIFE-cICA检测性能评估 | 第57-5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3.3.1 AuNF-QDIFE-cICA背景荧光强度的确定 | 第59页 |
3.3.2 AuNFs荧光内滤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第59-63页 |
3.3.3 NC膜上IFE的验证 | 第63-64页 |
3.3.4 AuNF-QDIFE-cICA参数优化 | 第64-65页 |
3.3.5 AuNF-QDIFE-cICA性能评价 | 第65-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基于荧光IFE的免疫层析方法定量检测玉米中三种真菌毒素 | 第70-92页 |
4.1 主要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71-72页 |
4.1.1 试剂材料 | 第71页 |
4.1.2 仪器设备 | 第71-72页 |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72-76页 |
4.2.1 AuNF探针制备 | 第72-73页 |
4.2.2 检测抗原的制备 | 第73页 |
4.2.3 羧基表面QDs与BSA的偶联 | 第73页 |
4.2.4 Biotin与BSA的偶联 | 第73页 |
4.2.5 多重干扰评价实验 | 第73-74页 |
4.2.6 多重IFE-cICA检测平台构建 | 第74页 |
4.2.7 多重IFE-cICA检测性能评估 | 第74-75页 |
4.2.8 玉米样本中三种真菌毒素的检测 | 第75-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90页 |
4.3.1 四种AuNF内滤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第76-82页 |
4.3.2 NC膜上T、C线位置的优化 | 第82-83页 |
4.3.3 多重IFE-cICA参数优化 | 第83-85页 |
4.3.4 多重IFE-cICA检测性能评估 | 第85-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5.1 结论 | 第92页 |
5.2 展望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3页 |
附录A 本文所用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案 | 第103-104页 |
附录B 仪器设备 | 第104-105页 |
个人介绍 | 第105-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