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日韩留学生差比句偏误分析与探究
致谢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 前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9页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0-13页 |
1.3.1 比较句 | 第10-11页 |
1.3.2 差比句 | 第11-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2.1 对比分析理论 | 第13-14页 |
2.2 中介语理论 | 第14-16页 |
2.2.1 中介语的化石化 | 第14-15页 |
2.2.2 中介语化石化的成因 | 第15-16页 |
2.3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6-19页 |
2.3.1 偏误分析理论的兴起 | 第17-18页 |
2.3.2 偏误分析理论的引入和发展 | 第18-19页 |
2.4 汉语差比句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2.4.1 差比句本体研究 | 第19-20页 |
2.4.2 差比句偏误研究 | 第20-21页 |
2.4.3 日韩学生汉语差比句习得偏误研究 | 第21-23页 |
三 日韩留学生差比句偏误分析 | 第23-40页 |
3.1 语料背景介绍 | 第23-25页 |
3.2 偏误类型统计分析 | 第25-38页 |
3.2.1 比较结果的偏误 | 第28-32页 |
3.2.1.1 比较结果的缺失 | 第28页 |
3.2.1.2 比较结果表意不明确 | 第28-29页 |
3.2.1.3 比较结果语义重复 | 第29-30页 |
3.2.1.4 比较结果用词不当 | 第30-32页 |
3.2.2 比较标记的偏误 | 第32-36页 |
3.2.2.1 比较标记缺失 | 第33页 |
3.2.2.2 比较标记冗余 | 第33-34页 |
3.2.2.3 比较标记用词不当 | 第34-36页 |
3.2.3 比较基准/比较主体的偏误 | 第36-37页 |
3.2.4 固定格式的差比句 | 第37-38页 |
3.2.4.1 任指情况 | 第37页 |
3.2.4.2 固定搭配 | 第37-38页 |
3.3 偏误统计组间对分析 | 第38-40页 |
四 日韩学生差比句偏误产生原因分析 | 第40-50页 |
4.1 语言迁移 | 第40-43页 |
4.1.1 母语的迁移 | 第40-42页 |
4.1.2 目的语知识的迁移 | 第42-43页 |
4.2 汉语差比句本身的特点 | 第43-45页 |
4.2.1 内部结构的独特性、复杂性 | 第43页 |
4.2.2 差比句各个句式之间转化的灵活性 | 第43-45页 |
4.3 教材与练习 | 第45-50页 |
4.3.1 教材的编排和解释 | 第45-48页 |
4.3.2 练习的安排 | 第48-50页 |
五 启发与建议 | 第50-53页 |
5.1 加强研究成果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 第50页 |
5.2 课堂教学方面 | 第50-51页 |
5.2.1 循序渐进 | 第50页 |
5.2.2 重视常用搭配的使用 | 第50-51页 |
5.2.3 合理纠错 | 第51页 |
5.3 教材方面 | 第51-53页 |
5.3.1 教材的编排和解释 | 第51-52页 |
5.3.2 练习的编排 | 第52-53页 |
六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6.1 研究不足 | 第53页 |
6.2 启发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