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7页 |
缩写符号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3页 |
1 小米和小米糠 | 第19-21页 |
1.1 小米简介 | 第19-20页 |
1.2 小米糠的开发利用 | 第20-21页 |
1.2.1 小米糠简介 | 第20页 |
1.2.2 小米糠的食品性开发 | 第20-21页 |
2 膳食纤维的研究 | 第21-27页 |
2.1 膳食纤维的概况 | 第21-22页 |
2.2 膳食纤维与人类健康 | 第22-25页 |
2.2.1 预防胃肠道疾病 | 第22页 |
2.2.2 预防糖尿病 | 第22-23页 |
2.2.3 降低胆固醇 | 第23-24页 |
2.2.4 副作用 | 第24-25页 |
2.3 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 | 第25-26页 |
2.4 膳食纤维的改性 | 第26-27页 |
2.4.1 物理改性 | 第26-27页 |
2.4.2 化学改性 | 第27页 |
2.4.3 生物改性 | 第27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页 |
第二章 小米糠膳食纤维的提取及体外活性测定 | 第3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1.1 材料 | 第34页 |
1.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34页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4页 |
1.2 方法 | 第34-39页 |
1.2.1 小米糠膳食纤维提取方法的确定 | 第34-36页 |
1.2.2 E-DF体外活性测定 | 第36-39页 |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9-47页 |
2.1 小米糠膳食纤维提取方法的确定 | 第39-42页 |
2.1.1 蛋白酶和淀粉酶的筛选 | 第39页 |
2.1.2 原料和膳食纤维常规组分测定 | 第39-40页 |
2.1.3 E-DF的纤维组成测定 | 第40-41页 |
2.1.4 小米糠和E-DF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41-42页 |
2.2 E-DF的体外活性测定 | 第42-47页 |
2.2.1 持水力和膨胀力 | 第42-43页 |
2.2.2 持油力 | 第43页 |
2.2.3 NO_2~-清除力 | 第43-44页 |
2.2.4 阳离子交换力 | 第44-45页 |
2.2.5 胆固醇吸附力 | 第45-46页 |
2.2.6 胆酸盐吸附力 | 第46-47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第三章 酶法改性对小米糠膳食纤维体外胆固醇吸附活性的影响 | 第51-7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1.1 材料 | 第52页 |
1.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52页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2页 |
1.2 方法 | 第52-56页 |
1.2.1 E-DF的制备 | 第52页 |
1.2.2 纤维素酶对E-DF的单一改性 | 第52-53页 |
1.2.3 木聚糖酶对E-DF的单一改性 | 第53-55页 |
1.2.4 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复合改性 | 第55页 |
1.2.5 E-DF与EM-DF的物化性质分析 | 第55-56页 |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6-72页 |
2.1 纤维素酶对E-DF的单一改性 | 第56-61页 |
2.1.1 酶解温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2.1.2 酶解pH的影响 | 第57-58页 |
2.1.3 酶解时间的影响 | 第58-59页 |
2.1.4 酶添加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2.1.5 纤维素酶酶解正交实验 | 第60-61页 |
2.2 木聚糖酶对E-DF的单一改性 | 第61-67页 |
2.2.1 酶解温度的影响 | 第62页 |
2.2.2 酶解pH的影响 | 第62-63页 |
2.2.3 酶解时间的影响 | 第63-64页 |
2.2.4 酶添加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2.2.5 木聚糖酶酶解正交实验 | 第65-67页 |
2.3 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复合改性 | 第67页 |
2.4 E-DF与EM-DF的物化性质分析 | 第67-72页 |
2.4.1 单糖组分测定 | 第67-69页 |
2.4.2 红外光谱测定 | 第69页 |
2.4.3 分子量测定 | 第69-71页 |
2.4.4 晶体结构观察 | 第71页 |
2.4.5 超微结构观察 | 第71-72页 |
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第四章 酶法改性膳食纤维体内降胆固醇及分子机理 | 第76-9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0页 |
1.1 材料 | 第77页 |
1.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77页 |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77页 |
1.2 方法 | 第77-80页 |
1.2.1 E-DF和EM-DF的制备 | 第77页 |
1.2.2 实验动物饲养 | 第77-78页 |
1.2.3 日常观察 | 第78页 |
1.2.4 血脂测定 | 第78页 |
1.2.5 肝脏中CYP7AI、FXR mRNA表达情况测定 | 第78-79页 |
1.2.6 肝脏病理形态观察 | 第79-80页 |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0-89页 |
2.1 小鼠常规观察 | 第80-81页 |
2.1.1 日进食量和肝质比 | 第80页 |
2.1.2 体重变化 | 第80-81页 |
2.2 血脂测定 | 第81-85页 |
2.2.1 TC水平变化 | 第81-82页 |
2.2.2 TG水平变化 | 第82-83页 |
2.2.3 HDL-C水平变化 | 第83-84页 |
2.2.4 LDL-C水平变化 | 第84-85页 |
2.2.5 AI平变化 | 第85页 |
2.3 肝脏中CYP7AI、FXR的mRNA表达情况 | 第85-87页 |
2.3.1 RNA的提取 | 第85-86页 |
2.3.2 RT-qPCR | 第86-87页 |
2.4 肝脏病理形态观察 | 第87-89页 |
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全文结论 | 第93-95页 |
创新点 | 第95-9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