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的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的关系 | 第13-14页 |
|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毒理学研究 | 第14-18页 |
| ·三聚氰胺急性毒性 | 第14-17页 |
| ·其他毒性 | 第17页 |
| ·无作用剂量水平研究 | 第17-18页 |
|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的代谢 | 第18-19页 |
| ·三聚霱胺在生物体内的代谢 | 第18-19页 |
| ·三聚氰酸在生物体内的代谢 | 第19页 |
|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 第19-21页 |
|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立题背景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2章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联合急性毒性研究 | 第23-29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 ·主要材料与设备 | 第23页 |
| ·实验动物 | 第23-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 ·受试物处理 | 第24页 |
| ·联合急性毒性检测 | 第24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24页 |
| ·结果 | 第24-27页 |
| ·外观及行为特征 | 第24-25页 |
| ·死亡情况 | 第25-26页 |
| ·体质量变化及肾脏体质量比 | 第26-27页 |
| ·三种M+C比例混合物LD_(50)值 | 第27页 |
| ·讨论 | 第27-29页 |
| 第3章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混合物对细胞染色体的影响 | 第29-34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9-30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30页 |
| ·受试物的配制 | 第30页 |
| ·实验动物及处理 | 第30-31页 |
| ·骨髓液的制备和涂片 | 第31-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结果 | 第32-33页 |
| ·讨论 | 第33-34页 |
| 第4章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 第34-43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34-35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 ·药物配制 | 第35页 |
| ·细胞培养液和细胞的培养 | 第35-36页 |
| ·受试物的处理及剂量设计与配制 | 第36页 |
| ·MTT比色法 | 第36-37页 |
|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 ·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 ·MC(1:1)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 ·MC(1:2)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 ·MC(2:1)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MC(1:1)、MC(1:2)和MC(2:1)细胞毒性的比较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第5章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混合物对293肾细胞KIM-1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3-50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3-44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 ·试验方法 | 第44-47页 |
| ·细胞培养 | 第44页 |
| ·受试剂量设计与配制 | 第44页 |
| ·细胞给药 | 第44-45页 |
| ·细胞蛋白提取及蛋白浓度测定 | 第45页 |
| ·SDS-PAGE凝胶配制及电泳 | 第45-46页 |
| ·半干法转膜 | 第46页 |
| ·免疫反应 | 第46-47页 |
| ·化学发光成像 | 第47页 |
| ·结果 | 第47-48页 |
| ·讨论 | 第48-50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3页 |
| ·总结 | 第50-51页 |
| ·三聚氰胺与三聚氰酸对小鼠的联合急性毒性 | 第50页 |
| ·骨髓微核试验 | 第50-51页 |
|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 第51页 |
| ·western blot 试验 | 第51页 |
| ·创新点 | 第51-52页 |
| ·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