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高粱简介 | 第11-12页 |
·高粱的起源 | 第12页 |
·高粱的应用 | 第12-13页 |
·淀粉简介 | 第13页 |
·抗性淀粉简介 | 第13-16页 |
·抗性淀粉的分类 | 第14页 |
·抗性淀粉的生理功能 | 第14-15页 |
·抗性淀粉的应用 | 第15-16页 |
·抗性淀粉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论文立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立题意义 | 第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高粱品种的收集 | 第19-25页 |
·引言 | 第19页 |
·我国高粱的主产区 | 第19-20页 |
·高粱品种的选择 | 第20-21页 |
·实验选用的高粱品种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5页 |
第3章 响应面法优化高粱淀粉的提取 | 第25-35页 |
·引言 | 第25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5-26页 |
·样品与来源 | 第2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实验室水平下湿法提取高粱淀粉的方法 | 第26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26页 |
·Box-Behnken 实验设计与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26-28页 |
·Box-Behnken 设计因素水平的确定 | 第28-29页 |
·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案的结果 | 第29-30页 |
·方差分析 | 第30-31页 |
·二次拟合响应面的分析以及最佳条件的优化 | 第31-33页 |
·最优工艺的验证实验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高粱淀粉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35-43页 |
·引言 | 第35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5-37页 |
·试验样品 | 第35-36页 |
·消化酶 | 第3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试剂配制 | 第37-38页 |
·非抗性淀粉的水解 | 第38页 |
·抗性淀粉的测定 | 第38-39页 |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39页 |
·34种高粱淀粉中抗性淀粉的含量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高粱抗性淀粉性质的研究 | 第43-55页 |
·引言 | 第43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3-44页 |
·样品与来源 | 第43-44页 |
·消化酶 | 第4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抗性淀粉的制备 | 第44-45页 |
·持水力的测定 | 第45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5页 |
·X 射线衍射(XRD) | 第45页 |
·差示扫描量热(DSC)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五种高粱淀粉和抗性淀粉的持水力 | 第45-46页 |
·五种高粱品种的淀粉和抗性淀粉的扫面电子显微镜观测 | 第46-49页 |
·五种高粱淀粉和抗性淀粉的 X 射线衍射图 | 第49-52页 |
·五种高粱淀粉和抗性淀粉的糊化特性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全文结论 | 第55-56页 |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