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高产菌株超高压诱变选育及冻干保藏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前言 | 第12页 |
·细菌纤维素产生菌 | 第12-14页 |
·细菌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 第14-19页 |
·细菌纤维素的结构 | 第14-15页 |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机理 | 第15-18页 |
·细菌纤维素的理化特性 | 第18-19页 |
·影响细菌纤维素生长的因素 | 第19-21页 |
·培养基组成 | 第19-20页 |
·培养基体积的影响 | 第20页 |
·pH 值的影响 | 第20页 |
·培养温度的影响 | 第20页 |
·培养方式的影响 | 第20页 |
·氧压力 | 第20-21页 |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21页 |
·细菌纤维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细菌纤维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细菌纤维素在声音振动膜中的应用 | 第22页 |
·细菌纤维素在造纸与无纺织物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细菌纤维素在医学中的应用 | 第23页 |
·其它应用 | 第23页 |
·菌种超高压诱变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菌种冷冻干燥机理 | 第24-25页 |
·细菌纤维素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缺少廉价合适的原料 | 第25页 |
·发酵工艺不佳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菌株 J_2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 第27-37页 |
·前言 | 第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2页 |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培养基 | 第28-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菌株筛选结果 | 第32-33页 |
·菌株J2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33页 |
·菌株J2特性研究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高压诱变及高产菌株的选育 | 第37-43页 |
·前言 | 第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培养基 | 第37-38页 |
·试验方法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处理时间-致死率曲线 | 第38-39页 |
·处理压力-致死率曲线 | 第39页 |
·处理时间与处理压力交互作用对致死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诱变菌株产量分布 | 第40-41页 |
·诱变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高压诱变株M438发酵条件优化 | 第43-59页 |
·前言 | 第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页 |
·培养基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7页 |
·种龄的确定 | 第46页 |
·接种量的确定 | 第46-47页 |
·不同碳源对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氮源对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乙醇浓度对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影响 | 第49页 |
·不同无机盐对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不同有机酸对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影响细菌纤维素发酵培养基主要因素的筛选 | 第52页 |
·培养基与产量关系的二次方程的建立 | 第52-53页 |
·细菌纤维素发酵培养基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与优化 | 第53-56页 |
·细菌纤维素发酵过程参数测定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培养基优化方法探讨 | 第57页 |
·培养基改进探讨 | 第57页 |
·菌种复配探讨 | 第57-58页 |
·发酵罐生产探讨 | 第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高压诱变株M438的冷冻干燥保藏研究 | 第59-68页 |
·前言 | 第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9-60页 |
·培养基 | 第60页 |
·试验方法 | 第60页 |
·其它保藏方法 | 第60-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保护剂组成与浓度对冻干菌的影响 | 第61-63页 |
·预冻温度对冻干菌的影响 | 第63页 |
·预冻时间对冻干菌的影响 | 第63-64页 |
·冻干时间对冻干菌的影响 | 第64页 |
·最佳冻干条件的确定 | 第64-65页 |
·各种保藏方法比较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细菌纤维素性质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 第68-77页 |
·前言 | 第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试验材料 | 第68页 |
·试验方法 | 第68-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细菌纤维素湿膜含水量 | 第70-71页 |
·细菌纤维素干膜复水性 | 第71页 |
·细菌纤维素干膜中纤维素含量 | 第71-72页 |
·细菌纤维素干膜蛋白质含量 | 第72页 |
·细菌纤维素干膜脂肪含量 | 第72-73页 |
·细菌纤维素膜结构研究 | 第73-75页 |
·讨论 | 第75-76页 |
·含量测定 | 第75-76页 |
·结构分析 | 第76页 |
·以后的研究方向 | 第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菌种分离鉴定 | 第77页 |
·高压诱变株 M_(438) 的选育 | 第77页 |
·诱变株M_(438)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 第77页 |
·诱变株M_(438)的冷冻干燥保藏 | 第77-78页 |
·纤维素膜成分测定 | 第78页 |
·超微结构研究 | 第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