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胡萝卜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2.2 乳酸菌及其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3 发酵胡萝卜汁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4 果蔬发酵汁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研究预期结果 | 第13-14页 |
2 直投式复合乳酸菌发酵胡萝卜工艺优化及主要风味成分变化分析 | 第14-40页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14-15页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14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14-1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5-17页 |
2.2.1 胡萝卜汁的制备及发酵培养 | 第15页 |
2.2.2 还原糖的测定 | 第15页 |
2.2.3 pH值的测定 | 第15页 |
2.2.4 总滴定酸的测定 | 第15页 |
2.2.5 乳酸菌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15页 |
2.2.6 胡萝卜发酵原浆的单因素试验 | 第15-16页 |
2.2.7 发酵工艺的优化 | 第16页 |
2.2.8 益生制剂的选择及应用 | 第16页 |
2.2.9 气相色谱质谱的样品前处理以及分析条件 | 第16页 |
2.2.10 盐类物质的选择 | 第16-17页 |
2.2.11 萃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第17页 |
2.2.12 萃取工艺优化 | 第17页 |
2.2.13 挥发性香气物质在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 | 第17页 |
2.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7-38页 |
2.3.1 发酵工艺单因素试验 | 第17-19页 |
2.3.2 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试验以及试验参数优化 | 第19-23页 |
2.3.3 验证试验 | 第23页 |
2.3.4 益生制剂的选择试验结果 | 第23-24页 |
2.3.5 加盐种类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 | 第24页 |
2.3.6 萃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第24-26页 |
2.3.7 响应面法优化萃取条件参数分析 | 第26-30页 |
2.3.8 挥发性香气成分在发酵过程的动态变化研究 | 第30-38页 |
2.4 小结 | 第38-40页 |
3 发酵前后胡萝卜主要成分、抗氧化性比较及乳酸菌的体内耐受性 | 第40-49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0页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40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40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0-43页 |
3.2.1 蛋白质的测定 | 第40页 |
3.2.2 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3.2.3 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3.2.4 有机酸含量的的测定 | 第41页 |
3.2.5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3.2.6 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3.2.7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3.2.8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第41-42页 |
3.2.9 人工胃液的配制 | 第42页 |
3.2.10 人工肠液的配制 | 第42-43页 |
3.2.11 胆盐的配制 | 第43页 |
3.2.12 高盐的配制 | 第43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48页 |
3.3.1 胡萝卜原浆以及发酵浆主要成分比较 | 第43-45页 |
3.3.2 胡萝卜原浆以及发酵浆抗氧化性比较 | 第45页 |
3.3.3 发酵胡萝卜菌体耐受性 | 第45-48页 |
3.4 小结 | 第48-49页 |
4 乳酸菌发酵胡萝卜浆的抑菌特性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49-64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9页 |
4.1.1 试验试剂 | 第49页 |
4.1.2 试验动物 | 第49页 |
4.1.3 试验仪器 | 第49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9-52页 |
4.2.1 菌悬液的制备 | 第49-50页 |
4.2.2 打孔法测定抑菌活性 | 第50页 |
4.2.3 梯度稀释法测定抑菌活性 | 第50页 |
4.2.4 动物分组 | 第50页 |
4.2.5 菌群失调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4.2.6 动物再次分组及给药治疗 | 第51页 |
4.2.7 小鼠的一般情况观察 | 第51页 |
4.2.8 小鼠肠道菌群的检测 | 第51页 |
4.2.9 其他指标的检测 | 第51页 |
4.2.10 试验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2-63页 |
4.3.1 打孔法及梯度稀释法测定抑菌活性 | 第52-53页 |
4.3.2 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的验证 | 第53-55页 |
4.3.3 小鼠粪便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55-61页 |
4.3.4 小鼠体重变化情况 | 第61页 |
4.3.5 小鼠一般情况变化 | 第61页 |
4.3.6 小鼠血清中SOD、GSH、MDA水平检测 | 第61-62页 |
4.3.7 小鼠血清中TC、TG、HDL-C水平检测 | 第62-63页 |
4.4 小结 | 第63-64页 |
5 主要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A | 第83-97页 |
详细摘要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