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人体肠道菌群概述 | 第12页 |
1.2 人体肠道菌群组成及分布 | 第12-13页 |
1.3 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 | 第13页 |
1.4 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因素 | 第13-17页 |
1.4.1 产前因素 | 第13-14页 |
1.4.2 分娩方式 | 第14-15页 |
1.4.3 周围环境 | 第15页 |
1.4.4 宿主遗传 | 第15页 |
1.4.5 喂养方式 | 第15-16页 |
1.4.6 益生菌与膳食补充剂 | 第16-17页 |
1.4.7 抗生素 | 第17页 |
1.5 肠道菌群对婴幼儿健康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1.6 肠道菌群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6.1 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18页 |
1.6.2 荧光原位杂交 | 第18页 |
1.6.3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18页 |
1.6.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8-19页 |
1.6.5 基因组测序技术 | 第19页 |
1.7 双歧杆菌与乳杆菌 | 第19-20页 |
1.7.1 双歧杆菌 | 第19-20页 |
1.7.2 乳杆菌 | 第20页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9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10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不同月龄婴幼儿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 | 第23-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1 材料 | 第23-25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2.2.1 不同月龄婴幼儿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 | 第26-28页 |
2.2.2 不同月龄婴幼儿肠道菌群组成分布 | 第28-31页 |
2.2.3 不同月龄婴幼儿肠道菌群组成差异分析 | 第31-33页 |
2.2.4 不同性别婴幼儿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性分析 | 第33-34页 |
2.2.5 不同分娩方式婴幼儿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性分析 | 第34-35页 |
2.3 讨论 | 第35-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不同月龄婴幼儿肠道双歧杆菌种群多样性 | 第38-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3.1.2 试验试剂 | 第38-39页 |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9页 |
3.1.4 试验方法 | 第39-4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3.2.1 样品PCR扩增产物图谱 | 第42页 |
3.2.2 限制性酶切产物的T-RFLP图谱 | 第42-43页 |
3.2.3 T-RFLP测定结果中不同组样品中双歧杆菌属/种的定性分析 | 第43-44页 |
3.2.4 0~6月龄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种群多样性分析 | 第44-45页 |
3.2.5 6~12月龄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种群多样性分析 | 第45页 |
3.2.6 12~36月龄幼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种群多样性分析 | 第45-46页 |
3.2.7 不同月龄婴幼儿肠道双歧杆菌种群多样性比较 | 第46-47页 |
3.2.8 不同双歧杆菌菌种标准曲线 | 第47-48页 |
3.2.9 Q-PCR测定结果中不同组样品中双歧杆菌属/种的定性分析 | 第48-49页 |
3.2.10 不同阶段婴幼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种群的DNA含量 | 第49-50页 |
3.2.11 T-RFLP技术与QPCR技术分析双歧杆菌种群多样性结果比较 | 第50页 |
3.3 讨论 | 第50-51页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不同月龄婴幼儿肠道乳杆菌种群多样性 | 第52-6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4.1.2 试验试剂 | 第52页 |
4.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52页 |
4.1.4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4.2.1 普通PCR扩增产物图谱 | 第53-54页 |
4.2.2 菌液PCR验证克隆是否成功图谱 | 第54页 |
4.2.3 菌株标准曲线 | 第54-56页 |
4.2.4 不同组样品中乳杆菌属及种的定性分析 | 第56-57页 |
4.2.5 不同组样品中乳杆菌属及种的含量 | 第57-58页 |
4.2.6 不同组样品中乳杆菌菌种丰度 | 第58页 |
4.3 讨论 | 第58-59页 |
4.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5.2 创新点 | 第61页 |
5.3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