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脂肪氧合酶诱导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和消化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大豆与脱脂豆粕第12-18页
        1.2.1 大豆第12-17页
            1.2.1.1 大豆的营养第12-14页
            1.2.1.2 大豆的应用第14-16页
            1.2.1.3 大豆的产业现状和我国面临的挑战第16-17页
        1.2.2 脱脂豆粕第17-18页
            1.2.2.1 脱脂豆粕的生产工艺第17-18页
            1.2.2.2 脱脂豆粕的储藏第18页
    1.3 大豆分离蛋白第18-21页
        1.3.1 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组成及构象第18-20页
        1.3.2 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第20-21页
    1.4 脂肪氧合酶第21-23页
        1.4.1 脂肪氧合酶的结构第21-22页
        1.4.2 脂肪氧合酶的性质第22页
        1.4.3 脂肪氧合酶的应用第22-23页
    1.5 油脂氧化与蛋白氧化第23-28页
        1.5.1 蛋白质氧化第24-26页
            1.5.1.1 ROS直接诱导蛋白质氧化第25-26页
            1.5.1.2 ROS间接接诱导蛋白质氧化第26页
        1.5.2 油脂氧化第26-27页
        1.5.3 油脂氧化与蛋白质氧化第27-28页
    1.6 大豆蛋白的改性对酶解特性的影响第28-29页
    1.7 立论依据第29-30页
    1.8 研究内容第30-31页
第二章 加工和储藏对脱脂豆粕中大豆分离蛋白的影响第31-41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31-32页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31-32页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2页
    2.3 实验方法第32-34页
        2.3.1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第32-33页
        2.3.2 大豆分离蛋白含量的测定第33页
        2.3.3 大豆分离蛋白羰基含量的测定第33页
        2.3.4 大豆分离蛋白游离巯基和总巯基含量的测定第33-34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4-39页
        2.4.1 加工对脱脂豆粕中大豆分离蛋白的影响第34-36页
            2.4.1.1 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的含量第34页
            2.4.1.2 加工对大豆分离蛋白羰基含量的影响第34-35页
            2.4.1.3 加工对大豆分离蛋白巯基与二硫键含量的影响第35-36页
        2.4.2 不同储存时间对脱脂豆粕中大豆分离蛋白的影响第36-39页
            2.4.2.1 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第36-37页
            2.4.2.2 储存时间对大豆分离蛋白羰基含量的影响第37页
            2.4.2.3 储存时间对大豆分离蛋白巯基和二硫键含量的影响第37-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的影响第41-54页
    3.1 前言第41-42页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42-43页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42页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2-43页
    3.3 试验方法第43-45页
        3.3.1 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第43页
        3.3.2 大豆分离蛋白的氧化第43页
        3.3.3 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浊度的测定第43-44页
        3.3.4 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粒径的测定第44页
        3.3.5 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测定第44页
        3.3.6 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羰基含量的测定第44页
        3.3.7 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巯基和二硫键的测定第44页
        3.3.8 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内源荧光的测定第44-45页
        3.3.9 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的测定第45页
        3.3.10 氧化后大豆分离蛋白的SDS-PAGE电泳第45页
    3.4 结果和讨论第45-52页
        3.4.1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羰基含量的影响第45-46页
        3.4.2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巯基和二硫键的影响第46-47页
        3.4.3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第47-48页
        3.4.4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内源荧光的影响第48-49页
        3.4.5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粒径的影响第49-50页
        3.4.6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浊度的影响第50-51页
        3.4.7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分子间作用力分析第51-52页
        3.4.8 氧化对大豆分离蛋白SDS-PAGE分析第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氧化修饰后大豆分离蛋白的消化特性第54-66页
    4.1 前言第54页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54-55页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54-55页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5页
    4.3 试验方法第55-58页
        4.3.1 氧化大豆蛋白体外模拟消化第55页
        4.3.2 氧化大豆蛋白的水解度第55-56页
        4.3.3 消化液在三氯乙酸溶液中可溶性肽含量第56页
        4.3.4 消化液的SDS-PAGE分析第56页
        4.3.5 消化液自由基清除能力第56-57页
        4.3.6 消化液抗氧化活性第57页
        4.3.7 消化液的分子量分布第57-58页
        4.3.8 消化液氨基酸含量第58页
    4.4 结果和讨论第58-65页
        4.4.1 水解度第58-59页
        4.4.2 TCA中可溶性肽含量第59-60页
        4.4.3 消化液的电泳(SDS-PAGE)分析第60-61页
        4.4.4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第61-62页
        4.4.5 抗氧化活性ORAC第62页
        4.4.6 消化液分子量分布第62-64页
        4.4.7 消化液氨基酸含量第64-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附件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甜菜果胶复合牛血清蛋白共醇析工艺研究
下一篇:发酵剂和大豆蛋白酶解产物对酸奶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