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意义 | 第9-14页 |
1.2.1 汉语补语的定义和分类 | 第9-10页 |
1.2.2 汉语补语的英语表达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3 汉语补语偏误和教学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4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4页 |
1.4 语料来源和符号说明 | 第14-16页 |
第2章 汉语补语及其英语表达 | 第16-48页 |
2.1 汉语补语分类描述 | 第16-20页 |
2.1.1 汉语结果补语 | 第16-17页 |
2.1.2 汉语趋向补语 | 第17-18页 |
2.1.3 汉语可能补语 | 第18-19页 |
2.1.4 汉语状态补语 | 第19页 |
2.1.5 汉语程度补语 | 第19-20页 |
2.2 汉语结果补语及其英语表达 | 第20-24页 |
2.2.1 汉语结果补语在英语里的消失 | 第20-21页 |
2.2.2 汉语结果补语在英语中其中心语消失 | 第21-22页 |
2.2.3 汉语结果述补结构在英语中的对应 | 第22页 |
2.2.4 汉语结果述补结构在英语中述补融合 | 第22-23页 |
2.2.5 汉语结果述补结构在英语中无对应 | 第23-24页 |
2.3 汉语趋向补语的英文表达 | 第24-34页 |
2.3.1 趋向补语“来”和“去” | 第24-25页 |
2.3.2 趋向补语“进(来/去)”、“出(来/去)” | 第25-27页 |
2.3.3 趋向补语“上(来/去)”、“下(来/去)” | 第27-30页 |
2.3.4 趋向补语“回(来/去)” | 第30页 |
2.3.5 趋向补语“过(来/去)” | 第30-32页 |
2.3.6 趋向补语“起”、“起来” | 第32-33页 |
2.3.7 趋向补语“开”、“开来” | 第33-34页 |
2.4 汉语可能补语及其英语表达 | 第34-37页 |
2.4.1 用“得/不”连接的可能补语及其英语表达 | 第34-36页 |
2.4.2 汉语可能补语“得了(liao)/不了(liao)”及其英语表达 | 第36-37页 |
2.4.3 汉语可能补语“得/不得”及其英语表达 | 第37页 |
2.5 汉语状态补语及其英语表达 | 第37-42页 |
2.5.1 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中心语 | 第38页 |
2.5.2 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主语 | 第38-40页 |
2.5.3 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补语本身 | 第40-41页 |
2.5.4 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把”字宾语 | 第41-42页 |
2.6 汉语程度补语及其英语表达 | 第42-44页 |
2.6.1 非极限性程度补语及其英语表达 | 第42-43页 |
2.6.2 极限性程度补语及其英语表达 | 第43-44页 |
2.7 汉语补语及其英语表达差异原因探析 | 第44-48页 |
2.7.1 汉英词汇的差异 | 第44-45页 |
2.7.2 汉英语法的差异 | 第45-46页 |
2.7.3 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 | 第46-48页 |
第3章 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补语偏误分析 | 第48-56页 |
3.1 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结果补语偏误分析 | 第48-50页 |
3.2 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趋向补语偏误分析 | 第50-52页 |
3.3 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可能补语偏误分析 | 第52-53页 |
3.4 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状态补语偏误分析 | 第53-54页 |
3.5 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程度补语偏误分析 | 第54-56页 |
第4章 针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补语教学建议 | 第56-62页 |
4.1 对教师的建议 | 第56-59页 |
4.2 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建议 | 第59-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