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学生汉语“比”字句的习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理论依据 | 第9-12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比”字句的本体研究 | 第12-14页 |
1.1.1 “比字句”的句式结构研究 | 第12-13页 |
1.1.2 “比”字句语义层面的研究 | 第13-14页 |
1.1.3 “比”字句语用层面的研究 | 第14页 |
第二节 汉语国际教育“比”字句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从对比分析角度出发的研究 | 第15页 |
1.2.2 从中介语及偏误分析角度出发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从习得理论出发所进行的研究 | 第16页 |
1.2.4 印尼学习者“比”字句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中的“比”字句 | 第18-26页 |
第一节 《新实用汉语课本》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成功之路》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当代中文》 | 第21-22页 |
第四节 《博雅汉语》 | 第22-23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印尼学生“比”字句习得情况分析 | 第26-40页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第26-28页 |
3.1.1 调查对象 | 第26-27页 |
3.1.2 问卷说明 | 第27页 |
3.1.3 调查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初级阶段各句式的分布情况 | 第28-34页 |
3.2.1 初级阶段客观题统计结果 | 第29-31页 |
3.2.2 初级阶段主观题统计结果 | 第31-34页 |
第三节 中级阶段各句式的分布情况 | 第34-36页 |
3.3.1 中级阶段客观题统计结果 | 第34页 |
3.3.2 中级阶段主观题统计结果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初中级阶段习得情况之比较 | 第36-40页 |
3.4.1 初中级阶段客观题分析结果之比较 | 第36-37页 |
3.4.2 初中级阶段主观题分析结果之比较 | 第37-38页 |
3.4.3 印尼学生习得“比”字句情况之总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印尼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分析 | 第40-54页 |
第一节 偏误类别 | 第41-51页 |
4.1.1 结论项偏误 | 第41-45页 |
4.1.2 比较项偏误 | 第45-47页 |
4.1.3 比较标记偏误 | 第47-49页 |
4.1.4 比较点偏误 | 第49-50页 |
4.1.5 特殊偏误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探究产生偏误的原因 | 第51-54页 |
4.2.1 母语迁移 | 第51-52页 |
4.2.2 目的语规则的影响 | 第52页 |
4.2.3 学习者的使用 | 第52-53页 |
4.2.4 教材的编写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汉语“比”字句的教学建议 | 第54-58页 |
第一节 教材编写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教师教学 | 第55-58页 |
5.2.1 对教师的建议 | 第55页 |
5.2.2 教学方法的改进 | 第55-5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