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1页 |
·双水相萃取技术 | 第13-17页 |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原理 | 第13-14页 |
·双水相萃取体系的特点 | 第14-15页 |
·双水相萃取相关理论的发展 | 第15-16页 |
·双水相萃取中影响蛋白酶分配的因素 | 第16-17页 |
·双水相萃取的工艺流程 | 第17页 |
·生姜蛋白酶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生姜蛋白酶分类学地位 | 第17-18页 |
·生姜蛋白酶分离与纯化 | 第18-19页 |
·生姜蛋白酶开发与应用 | 第19-20页 |
·本实验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2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生姜蛋白酶的提取 | 第22页 |
·生姜蛋白酶活力测定 | 第22-23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的双水相萃取 | 第24-26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最佳PEG 分子量的确定 | 第24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最佳PEG 浓度的确定 | 第24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最佳盐种类的确定 | 第24-25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最佳盐浓度的确定 | 第25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pH 的确定 | 第25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温度的确定 | 第25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所加电解质浓度的确定 | 第25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加入样品的量的确定 | 第25-26页 |
·生姜蛋白酶最佳单盐双水相萃取条件正交实验 | 第26页 |
·缓冲盐双水相体系的建立 | 第26-27页 |
·PEG/(NaH_2P0_4-Na_2HP0_4)相图的绘制 | 第26页 |
·缓冲盐双水相体系最佳PEG 分子量的确定 | 第26页 |
·缓冲盐双水相体系最佳PEG 浓度的确定 | 第26-27页 |
·缓冲盐双水相体系最佳缓冲盐浓度的确定 | 第27页 |
·缓冲盐双水相体系最佳缓冲盐pH 的确定 | 第27页 |
·生姜蛋白酶最佳缓冲盐双水相萃取条件正交实验 | 第27页 |
·单一盐和缓冲盐双水相体系的比较 | 第27页 |
·双水相萃取生姜蛋白酶相平衡关系的研究 | 第27-28页 |
·双水相体系的形成 | 第27页 |
·PEG/(NH_4)_2S0_4 相图的绘制 | 第27-28页 |
·PEG/(NH_4)_2S0_4 和PEG/(NaH_2P0_4-Na_2HP0_4)各相平衡关系的线性方程 | 第28页 |
·PEG 4000/(NH_4)_2S0_4 双水相系统相图解析 | 第28页 |
·交错分配法(cross partitioning)测定生姜蛋白酶的等电点(pI) | 第28页 |
·三步双水相萃取纯化生姜蛋白酶流程的建立 | 第28-29页 |
·第二步双水相体系纯化生姜蛋白酶体系的建立 | 第28-29页 |
·第三步双水相体系纯化生姜蛋白酶体系的建立 | 第29页 |
·三步双水相萃取流程图的建立 | 第29页 |
·双水相纯化蛋白效果检测 | 第29-30页 |
·分离纯化液分子筛层析检测条件 | 第29页 |
·生姜蛋白酶粗酶液通过分子筛层析Sephadex G-50 的图像 | 第29-30页 |
·双水相萃取酶液通过分子筛层析Sephadex G-50 的图像 | 第30页 |
·粗酶液和双水相萃取酶液通过分子筛层析Sephadex G-50 后峰的酶活力图比较 | 第30页 |
·生姜蛋白酶提取纯化方法的比较 | 第30-31页 |
·计算方法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62页 |
·单盐双水相萃取生姜蛋白酶体系的建立 | 第32-42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最佳PEG 分子量的确定 | 第32-33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最佳PEG 浓度的确定 | 第33-34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最佳盐种类的确定 | 第34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最佳盐浓度的确定 | 第34-36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pH 对蛋白质分配平衡的影响 | 第36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温度的确定 | 第36-37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所加电解质浓度的确定 | 第37-38页 |
·单盐双水相体系加入样品的量的确定 | 第38-39页 |
·生姜蛋白酶最佳单盐双水相萃取条件正交实验 | 第39-42页 |
·缓冲盐双水相萃取生姜蛋白酶体系的建立 | 第42-48页 |
·PEG/(NaH_2P0_4-Na_2HP0_4)相图的绘制 | 第42页 |
·缓冲盐双水相体系最佳PEG 分子量的确定 | 第42-43页 |
·缓冲盐双水相体系最佳PEG 浓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缓冲盐双水相体系缓冲盐最佳浓度的确定 | 第44-45页 |
·缓冲盐双水相体系最佳缓冲液pH 的确定 | 第45-46页 |
·生姜蛋白酶最佳缓冲盐双水相萃取条件正交试验 | 第46-48页 |
·单盐和缓冲盐两种双水相体系的比较 | 第48-49页 |
·双水相萃取生姜蛋白酶相平衡关系的研究 | 第49-53页 |
·双水相的形成过程 | 第49页 |
·PEG/(NH_4)_2S0_4 相图的绘制 | 第49-50页 |
·不同分子量PEG/(NH_4)_2S0_4 各相平衡关系的线性方程 | 第50-51页 |
·不同分子量PEG/(NaH_2P0_4-Na_2HP0_4)各相平衡关系的线性方程 | 第51-52页 |
·PEG 4000/(NH_4)_2S0_4 双水相系统相图的解析 | 第52-53页 |
·交错分配法(cross partitioning)测定生姜蛋白酶的等电点(pI) | 第53页 |
·三步双水相萃取纯化生姜蛋白酶体系的建立 | 第53-58页 |
·第二步双水相体系纯化生姜蛋白酶体系的建立 | 第53-55页 |
·第三步双水相体系纯化生姜蛋白酶体系的建立 | 第55-57页 |
·三步双水相萃取流程图的建立 | 第57-58页 |
·双水相纯化蛋白效果检测 | 第58-60页 |
·生姜蛋白酶粗酶液通过分子筛层析Sephadex G-50 的图像 | 第58-59页 |
·双水相萃取酶液通过分子筛层析Sephadex G-50 的图像 | 第59页 |
·粗酶液和双水相萃取酶液通过分子筛层析Sephadex G-50 后峰的酶活力图 | 第59-60页 |
·生姜蛋白酶提取纯化方法的比较 | 第60-62页 |
4 讨论 | 第62-66页 |
·两种双水相体系的建立 | 第62-63页 |
·双水相体系相平衡关系的研究 | 第63页 |
·交错分配法(cross partitioning)测定生姜蛋白酶的等电点(pI) | 第63-64页 |
·三步双水相萃取提取和纯化生姜蛋白酶流程的建立 | 第64页 |
·生姜蛋白酶提取纯化方法的比较 | 第64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4-66页 |
5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 | 第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