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25页 |
1.1 山楂及活性物质 | 第11-14页 |
1.1.1 山楂中化学成分研究 | 第11-12页 |
1.1.2 山楂的功能特性 | 第12-13页 |
1.1.3 山楂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多糖研究概述 | 第14-18页 |
1.2.1 多糖的提取 | 第15页 |
1.2.2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5-16页 |
1.2.3 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6-18页 |
1.2.4 多糖的应用前景 | 第18页 |
1.3 乳酸菌概述 | 第18-21页 |
1.3.1 保加利亚乳杆菌 | 第19页 |
1.3.2 嗜热链球菌 | 第19页 |
1.3.3 乳酸菌的益生功能 | 第19-20页 |
1.3.4 乳酸菌的应用前景 | 第20-21页 |
1.4 发酵动力学概述 | 第21-23页 |
1.4.1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 | 第21-22页 |
1.4.2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 | 第22页 |
1.4.3 产物形成动力学模型 | 第22页 |
1.4.4 发酵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5 MATLAB软件简介 | 第23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1.2 实验器材 | 第25-26页 |
2.1.3 菌种 | 第26页 |
2.1.4 原料 | 第26页 |
2.1.5 培养基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2.2.1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2 山楂提取液的制备 | 第27页 |
2.2.3 山楂提取液对乳酸菌L.B.和S.T.生长的影响 | 第27页 |
2.2.4 山楂粗多糖的制备及提取条件优化 | 第27-30页 |
2.2.4.1 山楂粗多糖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4.2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8页 |
2.2.4.3 提取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8页 |
2.2.4.4 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4.5 提取液浓缩体积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9页 |
2.2.4.6 乙醇添加量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9页 |
2.2.4.7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2.2.4.8 数据统计与处理 | 第30页 |
2.2.5 山楂中促乳酸菌生长因子的确定 | 第30页 |
2.2.6 山楂多糖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 | 第30-31页 |
2.2.6.1 不同山楂多糖浓度对L.B.和S.T.生长的影响 | 第30页 |
2.2.6.2 不同pH和温度对L.B.和S.T.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6.3 优化山楂多糖培养基中L.B.和S.T.增菌效果的比较 | 第31页 |
2.3 测定方法 | 第31-35页 |
2.3.1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 第31-32页 |
2.3.2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第32-34页 |
2.3.3 山楂多糖含量的测定及计算 | 第34页 |
2.3.4 菌体浓度的测定 | 第34页 |
2.3.5 pH的测定 | 第34页 |
2.3.6 统计分析软件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5-55页 |
3.1 L.B.和S.T.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5页 |
3.2 山楂提取液对乳酸菌L.B.和S.T.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山楂多糖提取条件优化 | 第36-41页 |
3.3.1 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提取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7页 |
3.3.3 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4 浓缩倍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5 乙醇体积倍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9页 |
3.3.6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3.4 山楂中促乳酸菌生长因子的确定 | 第41-42页 |
3.4.1 山楂提取物中促乳酸菌L.B.生长因子的确定 | 第41页 |
3.4.2 山楂提取物中促进乳酸菌S.T.生长因子的确定 | 第41-42页 |
3.5 山楂多糖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 | 第42-46页 |
3.5.1 乳酸菌L.B.的山楂多糖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 | 第42-44页 |
3.5.1.1 不同pH和温度对L.B.生长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1.2 优化山楂多糖培养基对L.B.增菌效果 | 第44页 |
3.5.2 乳酸菌S.T的山楂多糖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 | 第44-46页 |
3.5.2.1 不同山楂多糖浓度对S.T.生长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2.2 不同pH和温度对S.T.生长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2.3 优化山楂多糖培养基对S.T.增菌效果的比较 | 第46页 |
3.6 发酵动力学研究 | 第46-55页 |
3.6.1 发酵动力学实验 | 第46-47页 |
3.6.2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第47页 |
3.6.3 拟合Logistic函数的Matlab代码 | 第47-48页 |
3.6.4 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第48-49页 |
3.6.5 拟合Luedeking-Piret-Like函数的Matlab代码 | 第49-50页 |
3.6.6 L.B.动力学参数求解 | 第50页 |
3.6.7 L.B.模型的验证 | 第50-52页 |
3.6.7.1 L.B.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50-51页 |
3.6.7.2 L.B.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51-52页 |
3.6.8 S.T.动力学参数求解 | 第52页 |
3.6.9 S.T.模型的验证 | 第52-55页 |
3.6.9.1 S.T.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52-53页 |
3.6.9.2 S.T.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结果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