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天然色素概述 | 第11-14页 |
1.2 红曲色素的简介 | 第14-17页 |
1.2.1 红曲色素的理化性质 | 第14-15页 |
1.2.2 红曲色素的稳定性 | 第15页 |
1.2.3 红曲色素的功能研究 | 第15-17页 |
1.3 番茄红素的简介 | 第17-20页 |
1.3.1 番茄红素的理化性质 | 第17-18页 |
1.3.2 番茄红素的稳定性 | 第18页 |
1.3.3 番茄红素的功能研究 | 第18-20页 |
1.4 红曲色素和番茄红素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1.5 微囊技术的研究 | 第21-28页 |
1.5.1 微囊化技术概况 | 第21-26页 |
1.5.2 微囊载体材料 | 第26-27页 |
1.5.3 微囊技术的应用 | 第27-28页 |
1.6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喷雾干燥法制备红曲色素微囊 | 第29-42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3.1 红曲色素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0-31页 |
2.3.2 红曲色素微囊包封率与载药量测定方法及方法学验证 | 第31页 |
2.3.3 红曲色素微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31-32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2.4.1 红曲色素含量检测 | 第32-35页 |
2.4.2 红曲色素微囊包封率与载药量测定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 第35页 |
2.4.3 红曲色素微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35-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红曲色素微囊质量评价 | 第42-48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2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4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3.3.1 红曲色素微囊形态及粒径分布 | 第42-43页 |
3.3.2 红曲色素微囊的水溶性 | 第43页 |
3.3.3 红曲色素微囊的稳定性考察 | 第43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3.4.1 红曲色素微囊形态及粒径分布 | 第43-44页 |
3.4.2 红曲色素微囊的水溶性 | 第44-45页 |
3.4.3 稳定性试验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喷雾干燥法制备番茄红素微囊 | 第48-72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8-49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4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4.3.1 番茄红素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9-50页 |
4.3.2 番茄红素微囊包封率与载药量测定方法及方法学验证 | 第50页 |
4.3.3 番茄红素微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50-51页 |
4.3.4 番茄红素微囊制备工艺的Box-Behnken试验优化 | 第51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70页 |
4.4.1 番茄红素含量检测 | 第51-54页 |
4.4.2 番茄红素微囊包封率与载药量测定方法的方法学验证 | 第54页 |
4.4.3 番茄红素微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54-63页 |
4.4.4 Box-Behnken试验 | 第63-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番茄红素微囊质量评价 | 第72-78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2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72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72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5.3.1 番茄红素微囊形态及粒径分布 | 第72页 |
5.3.2 番茄红素微囊的水溶性 | 第72-73页 |
5.3.3 番茄红素微囊的稳定性考察 | 第73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3-77页 |
5.4.1 番茄红素微囊形态及粒径分布 | 第73-74页 |
5.4.2 番茄红素微囊的水溶性 | 第74-75页 |
5.4.3 稳定性试验 | 第75-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