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食品安全风险 | 第12-14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流行学病性 | 第12-13页 |
·致病性 | 第1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 第14-21页 |
·肠毒素分型 | 第15页 |
·肠毒素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致病性。 | 第16-17页 |
·肠毒素的检测方法。 | 第17-21页 |
·.动物实验法 | 第17-18页 |
·.免疫血清方法 | 第18-19页 |
·核酸扩增方法 | 第19-20页 |
·微生物仪器检测法 | 第20-21页 |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以及产毒规律 | 第21-23页 |
·预测微生物学 | 第23-25页 |
·预测微生物学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初级模型 | 第24页 |
·二级模型 | 第24页 |
·三级方程 | 第24-25页 |
·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 第25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5-28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产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 第28-35页 |
引言 | 第28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0-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搅打奶油中的生长和产肠毒素条件研究 | 第35-45页 |
引言 | 第35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菌种的活化 | 第36页 |
·菌液的制备与除毒 | 第36页 |
·不同的实验温度和接种量的设计 | 第36-37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测 | 第37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7-43页 |
·36 ℃条件下搅打奶油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和产肠毒素情况 | 第37-40页 |
·15 ℃条件下较大奶油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以及产肠毒素的情况 29 3.3.45 ℃条件下搅打奶油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以及产肠毒素情况 | 第40-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aw、pH及Nisin对搅打奶油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和产肠毒素的抑制效果研究 34 | 第45-61页 |
引言 | 第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5-46页 |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菌种的活化 | 第46页 |
·菌液的制备与除毒 | 第46页 |
·金葡菌抑制条件的设置和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级生长修正的Gompertz模型的拟合。 | 第47-48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测。 | 第48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8-59页 |
·不同浓度山梨糖醇条件下金葡菌的生长以及产毒情况 | 第48-52页 |
·不同pH条件下搅打奶油中的金葡菌的生长规律以及产毒状况 | 第52-55页 |
·不同Nissin浓度下,搅打奶油中金葡菌的生长规律以及产毒情况 | 第55-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UT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