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7页 |
1.2 本文采用的研究理论 | 第7-8页 |
1.3 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8-9页 |
1.5 语料说明 | 第9页 |
1.6 “意思”及其相关研究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6.1 关于词语“意思”的研究 | 第9-10页 |
1.6.2 关于由“意思”构成固定搭配的研究 | 第10-11页 |
1.6.3 相关理论研究的现状介绍 | 第11-14页 |
1.7 总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意思”语义的历时演变 | 第15-36页 |
2.1 “意”的语义演变 | 第15-18页 |
2.1.1 “意”的本义 | 第15-16页 |
2.1.2 “意”用作名词 | 第16-17页 |
2.1.3 “意”用作动词 | 第17页 |
2.1.4 “意”的其他用法 | 第17-18页 |
2.1.5 小结 | 第18页 |
2.2 “思”的语义演变 | 第18-22页 |
2.2.1 “思”的本义 | 第18-19页 |
2.2.2 “思”作动词 | 第19-20页 |
2.2.3 “思”作名词 | 第20-21页 |
2.2.4 “思”的其他用法 | 第21-22页 |
2.2.5 小结 | 第22页 |
2.3 “意思”的粘合过程 | 第22-36页 |
2.3.1 “意”和“思”的最初共现 | 第22-23页 |
2.3.2 “意思”的进一步发展 | 第23-27页 |
2.3.3 “意思”固定成词 | 第27-33页 |
2.3.4 小结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意思”的共时研究 | 第36-60页 |
3.1 现代汉语中“意思”的语义分析 | 第36-53页 |
3.1.1 “意思”的语义 | 第36-37页 |
3.1.2 “意思”作为动词时在固定短语中的语义分析 | 第37-40页 |
3.1.3 “意思”作为名词时在固定短语中的语义分析 | 第40-41页 |
3.1.4 其他与“意思”形成固定表达用法的语义分析 | 第41-53页 |
3.2 “意思”的句法分析 | 第53-54页 |
3.2.1 “意思”可充当的句法成分 | 第53-54页 |
3.3 “意思”的语用分析 | 第54-58页 |
3.3.1 评价性功能 | 第56页 |
3.3.2 指明预设 | 第56-57页 |
3.3.3 强调功能 | 第57-58页 |
3.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留学生在习得“意思”及其固定用法表达中的偏误分析以及解决办法 | 第60-68页 |
4.1 留学生在习得“意思”及其固定表达用法中的偏误类型 | 第60-65页 |
4.1.1 与“意义”、“意识”或其他相近词混用 | 第61-62页 |
4.1.2 “有意思”和“不好意思”的误用分析 | 第62-65页 |
4.2 留学生习得“意思”的偏误成因分析 | 第65-66页 |
4.2.1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第65页 |
4.2.2 近义词的干扰 | 第65页 |
4.2.3 文化语境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 教学对策 | 第66-68页 |
4.3.1 设置合适语境,加强语料输入 | 第66页 |
4.3.2 进行对比式教学策略 | 第66-67页 |
4.3.3 初级阶段教材中加强“意思”一词的辨析及相关词语搭配的用法 | 第67页 |
4.3.4 加强对学生文化语境的输出教育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