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1.1 猕猴桃概述 | 第10页 |
| 1.2 猕猴桃酒 | 第10-11页 |
| 1.3 猕猴桃果酒降酸工艺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1.3.1 猕猴桃酒的有机酸 | 第11-12页 |
| 1.3.2 猕猴桃酒的降酸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4 苹果酸-乳酸发酵概述 | 第14-15页 |
| 1.5 苹果酸-乳酸发酵菌株 | 第15-16页 |
| 1.6 猕猴桃酒香气概述 | 第16-17页 |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1.8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9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猕猴桃酒的酿制及后发酵 | 第20-33页 |
| 2.1 引言 | 第20页 |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2.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 2.2.2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 2.3.1 猕猴桃酒的理化指标 | 第23页 |
| 2.3.2 试验菌株的苹果酸-乳酸发酵能力分析 | 第23-25页 |
| 2.3.3 试验菌株对于猕猴桃酒降酸能力 | 第25-31页 |
| 2.4 讨论 | 第31-32页 |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降酸条件的优化 | 第33-40页 |
| 3.1 引言 | 第33页 |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3.2.1 材料 | 第33页 |
| 3.2.2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 3.3 结果分析 | 第34-38页 |
| 3.3.1 单因素试验 | 第34-36页 |
| 3.3.2 二次旋转中心组合试验 | 第36-38页 |
| 3.3.3 主因子效应分析 | 第38页 |
| 3.3.4 验证试验 | 第38页 |
| 3.4 讨论 | 第38页 |
| 3.5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后发酵对猕猴桃酒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 第40-54页 |
| 4.1 引言 | 第40页 |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 4.2.1 材料 | 第40页 |
| 4.2.2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 4.3 结果分析 | 第41-52页 |
| 4.3.1 不同品种猕猴桃酒的香气成分分析 | 第41-46页 |
| 4.3.2 植物乳杆菌进行后发酵对于猕猴桃酒香气的作用 | 第46-52页 |
| 4.4 讨论 | 第52页 |
| 4.5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第54-56页 |
| 5.1 结论 | 第54页 |
| 5.2 创新点 | 第54页 |
| 5.3 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