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母语教育与对外汉语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三、本文创新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汉语的特点和汉语学习策略 | 第13-28页 |
第一节 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学习策略 | 第13-16页 |
一、汉语的元音占优势,没有复辅音 | 第13-14页 |
二、汉语音节的表意性 | 第14页 |
三、汉语语音的变化 | 第14-15页 |
四、汉语语音的学习策略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学习策略 | 第16-19页 |
一、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 | 第16页 |
二、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 | 第16-17页 |
三、汉语词类界定模糊 | 第17页 |
四、汉语词汇的学习策略 | 第17-19页 |
第三节 汉语语法的特点和学习策略 | 第19-24页 |
一、汉语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 | 第19-20页 |
二、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 第20页 |
三、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 | 第20-21页 |
四、量词十分丰富 | 第21页 |
五、主题比主语更突出 | 第21-22页 |
六、汉语语法的学习策略 | 第22-24页 |
第四节 汉字的特点和学习策略 | 第24-28页 |
一、汉字是语素文字 | 第25页 |
二、汉字音、形、义的关系 | 第25页 |
三、形声字的特点 | 第25-26页 |
四、汉字字形的结构关系 | 第26页 |
五、汉字的学习策略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汉语母语学习者和对外汉语学习者的比较 | 第28-36页 |
第一节 身心发展阶段的差异 | 第28-30页 |
一、汉语母语的学习者的身心发展 | 第28-29页 |
二、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身心发展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学习需求的差异 | 第30-32页 |
一、汉语母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 第30-31页 |
二、对外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学习环境的差异 | 第32-33页 |
一、汉语母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 | 第32页 |
二、对外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学习方式的差异 | 第33-36页 |
一、语言知识获得与积累的过程不同 | 第33-34页 |
二、语言技能获得与发展过程不同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汉语母语课程和对外汉语课程的比较 | 第36-59页 |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比较 | 第36-41页 |
一、汉语母语(语文)课程的课程目标 | 第36-37页 |
二、对外汉语课程的课程目标 | 第37-39页 |
三、课程目标之比较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教材的比较 | 第41-46页 |
一、教材内容的比较 | 第41-43页 |
二、教材编排的比较 | 第43-46页 |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比较 | 第46-59页 |
一、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比较 | 第46-54页 |
二、教学评价的比较 | 第54-59页 |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育对汉语母语教育的借鉴作用 | 第59-68页 |
第一节 目前汉语母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59-63页 |
一、汉语教学与汉语的特性不尽相符 | 第59-60页 |
二、教学方法上不讲究学生的自主领悟 | 第60-62页 |
三、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言语能力的培养 | 第62-63页 |
第二节 从对外汉语教学中获取借鉴 | 第63-68页 |
一、重视汉语自身的规律 | 第63-64页 |
二、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规律 | 第64-65页 |
三、目前母语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