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致病性副溶血弧菌TDH表达调控因子筛查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语索引第10-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副溶血弧菌第14-15页
        1.1.1 生物学特性第14-15页
        1.1.2 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临床症状第15页
    1.2 副溶血弧菌主要致病因子第15-18页
        1.2.1 溶血毒素第15-16页
        1.2.2 三型分泌系统第16页
        1.2.3 尿素酶第16-17页
        1.2.4 侵袭力相关因子第17页
        1.2.5 粘附力相关因子第17-18页
        1.2.6 胞外蛋白酶第18页
    1.3 影响副溶血弧菌毒素分泌及溶血效果的因素第18-19页
    1.4 副溶血弧菌TDH分泌调控基因第19-20页
        1.4.1 toxRS第19页
        1.4.2 hfq第19-20页
    1.5 弧菌属基因插入与缺失突变株构建方法第20-21页
        1.5.1 电转化法第20-21页
        1.5.2 接合转座法第21页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影响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表达的外界因素第23-35页
    2.1 菌株及材料第23-24页
        2.1.1 菌株第23页
        2.1.2 主要培养基第23-24页
        2.1.3 主要试剂第24页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25页
        2.2.1 菌株活化及菌液制备第24-25页
        2.2.2 不同条件下培养副溶血弧菌第25页
        2.2.3 培养上清液处理及溶血研究第25页
        2.2.4 溶血值测量及溶血率计算第25页
    2.3 实验结果第25-32页
        2.3.1 可产生明显溶血现象培养基筛选结果第25-26页
        2.3.2 影响耐热直接溶血素表达因素鉴定第26-32页
    2.4 讨论第32-35页
第三章 副溶血弧菌突变体库的构建和溶血相关基因的筛选第35-57页
    3.1 材料第35-39页
        3.1.1 菌株及质粒第35页
        3.1.2 培养基第35-37页
        3.1.3 主要试剂第37-38页
        3.1.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8-39页
    3.2 实验方法第39-45页
        3.2.1 Vp 突变体库构建第39-41页
        3.2.2 阳性接合子溶血能力筛查第41-42页
        3.2.3 以15号培养基检测溶血稳定变化菌株溶血能力第42页
        3.2.4 溶血能力变化菌株表型测定第42-43页
        3.2.5 质粒拯救获得Tn5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第43-45页
    3.3 实验结果第45-52页
        3.3.1 接合条件优化结果第45-46页
        3.3.2 接合子PCR鉴定结果第46-47页
        3.3.3 阳性接合子溶血能力筛查结果第47-48页
        3.3.4 溶血能力稳定菌株tdh基因PCR鉴定第48页
        3.3.5 15号培养基检测溶血能力结果第48-49页
        3.3.6 溶血能力变化菌株生长曲线测定第49-50页
        3.3.7 溶血能力变化菌株运动能力测定第50-51页
        3.3.8 溶血能力变化菌株菌膜形成能力测定第51-52页
        3.3.9 连接产物转化E. coli DH5α 及测序结果第52页
    3.4 讨论第52-57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57-59页
    4.1 总结第57页
    4.2 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8页
附录第68-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1orf109结合cyclin D1启动子序列特征研究
下一篇:神农架川金丝猴补食种群栖息地退化评估及管理策略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