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0.1 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0.1.1 选题理由 | 第9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0.2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0.2.1 反义词或语素的对称性研究 | 第10-11页 |
0.2.2 反义形容词或语素的对称性研究 | 第11页 |
0.2.3 反义词或语素对称性的个案研究 | 第11-13页 |
0.2.4 反义词或语素对称性的教学研究 | 第13-14页 |
0.2.5 “冷”“热”对称性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0.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4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5 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冷”“热”语义层面的对称性考察 | 第16-25页 |
1.1 “冷”“热”义项上的对称性 | 第16-18页 |
1.1.1 “冷”“热”义项上的对称 | 第17页 |
1.1.2 “冷”“热”义项上的不对称 | 第17-18页 |
1.2 “冷”“热”语义演变上的对称性 | 第18-24页 |
1.2.1 “冷”“热”的语义演变 | 第18-23页 |
1.2.2 “冷”“热”语义演变的对称 | 第23页 |
1.2.3 “冷”“热”语义演变的不对称 | 第23-24页 |
1.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冷”“热”构词层面的对称性考察 | 第25-36页 |
2.1 “冷”“热”构词能力上的对称性 | 第25-29页 |
2.1.1 “冷”“热”构词数量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 第25-28页 |
2.1.2 “冷”“热”使用频率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 第28-29页 |
2.2 “冷”“热”构词方式上的对称性 | 第29-31页 |
2.2.1 “冷”“热”构词方式上的对称 | 第30-31页 |
2.2.2 “冷”“热”构词方式上的不对称 | 第31页 |
2.3 “冷”“热”所构成的词的对称性 | 第31-35页 |
2.3.1 词形对称 | 第31-33页 |
2.3.2 词形不对称 | 第33-34页 |
2.3.3 “冷”“热”在固定短语中的对称与不对称 | 第34-35页 |
2.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冷”“热”句法层面的对称性考察 | 第36-46页 |
3.1 “冷”“热”搭配方面的对称性 | 第36-41页 |
3.1.1 “冷”“热”修饰名词时的对称与不对称 | 第36-37页 |
3.1.2 “冷”“热”与动词搭配时的对称与不对称 | 第37-39页 |
3.1.3 “冷”“热”受副词修饰时的对称与不对称 | 第39-41页 |
3.2 “冷”“热”充当句法成分时的对称性 | 第41-44页 |
3.2.1 “冷”“热”充当句法成分时的对称 | 第41-44页 |
3.2.2 “冷”“热”充当句法成分时的不对称 | 第44页 |
3.3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冷”“热”对称与不对称的原因分析 | 第46-53页 |
4.1 “冷”“热”对称的原因 | 第46-47页 |
4.1.1 语言内部原因 | 第46-47页 |
4.1.2 语言外部原因 | 第47页 |
4.2 “冷”“热”不对称的原因 | 第47-51页 |
4.2.1 语言内部原因 | 第48-50页 |
4.2.2 语言外部原因 | 第50-51页 |
4.3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冷”“热”的对外汉语教学 | 第53-61页 |
5.1 “冷”“热”对称性的偏误分析 | 第53-58页 |
5.1.1 “冷”“热”对称性偏误类型 | 第53-55页 |
5.1.2 偏误产生的原因 | 第55-58页 |
5.2 “冷”“热”的教学建议 | 第58-60页 |
5.2.1 对《大纲》编写的建议 | 第58页 |
5.2.2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58-59页 |
5.2.3 对教师的建议 | 第59-60页 |
5.3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