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豌豆蛋白的乳化特性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4页
    1.1 豌豆蛋白的简介第8-9页
        1.1.1 豌豆蛋白的来源及提取工艺第8页
        1.1.2 豌豆蛋白的组成第8页
        1.1.3 豌豆蛋白的开发及应用现状第8-9页
    1.2 蛋白质的乳化特性研究进展第9-12页
        1.2.1 蛋白质结构对乳化特性的影响第10页
        1.2.2 蛋白浓度对乳化特性的影响第10-11页
        1.2.3 pH对乳化特性的影响第11页
        1.2.4 离子强度对乳化特性的影响第11-12页
    1.3 豌豆蛋白的乳化特性研究进展第12页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5 课题研究内容第13-1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4-19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4页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14页
        2.2.2 主要仪器设备第14页
    2.2 实验方法第14-19页
        2.2.1 豌豆蛋白粉的组成分析第14页
        2.2.2 豌豆蛋白的亚基组成分析第14-15页
        2.2.3 豌豆蛋白分散液的制备第15页
        2.2.4 豌豆蛋白-大豆油乳液的制备第15页
        2.2.5 乳液粒径的测定第15页
        2.2.6 乳液的微观结构测定第15页
        2.2.7 乳液的稳定性评价第15-16页
        2.2.8 豌豆蛋白的溶解特性测定第16页
        2.2.9 豌豆蛋白的Zeta-电位测定第16页
        2.2.10 变性温度的测定第16页
        2.2.11 可溶蛋白的提取第16-17页
        2.2.12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第17页
        2.2.13 内源荧光光谱及表面疏水性测定第17页
        2.2.14 油水界面张力的测定第17页
        2.2.15 豌豆蛋白分散液的均质处理第17页
        2.2.16 蛋白粒径的测定第17页
        2.2.17 界面蛋白吸附率及界面蛋白浓度的测定第17-18页
        2.2.18 界面蛋白组成的分析第18页
        2.2.19 乳液表观流变性质的测定第18页
        2.2.20 界面剪切流变的测定第18页
        2.2.21 数据分析第18-19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9-62页
    3.1 豌豆蛋白的乳化能力及稳定性研究第19-30页
        3.1.1 豌豆蛋白粉的组成分析第19页
        3.1.2 蛋白浓度对豌豆蛋白乳化能力及稳定性的影响第19-23页
        3.1.3 pH对豌豆蛋白乳化能力的影响第23-25页
        3.1.4 离子强度对豌豆蛋白乳化能力的影响第25-27页
        3.1.5 预处理温度对豌豆蛋白乳化能力及稳定性的影响第27-30页
    3.2 与豌豆蛋白乳化性质相关的基本理化性质分析第30-39页
        3.2.1 pH对豌豆蛋白溶解性质的影响第31-32页
        3.2.2 离子强度对豌豆蛋白溶解性质的影响第32-33页
        3.2.3 温度对豌豆蛋白溶解性质的影响第33页
        3.2.4 豌豆蛋白的变性温度分析第33-34页
        3.2.5 温度对溶出蛋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第34-39页
    3.3 豌豆蛋白的可溶组分的乳化性质研究第39-46页
        3.3.1 不同温度下溶出的豌豆蛋白的乳化能力研究第39-43页
        3.3.2 不同温度下溶出的豌豆蛋白的乳化稳定性分析第43-45页
        3.3.3 可溶蛋白制备的乳液的流变性质分析第45-46页
    3.4 豌豆蛋白的界面吸附特性及乳化机理研究第46-62页
        3.4.1 蛋白浓度对豌豆蛋白界面吸附特性的影响第47-49页
        3.4.2 pH对豌豆蛋白界面吸附特性的影响第49-51页
        3.4.3 离子强度对豌豆蛋白界面吸附特性的影响第51-53页
        3.4.4 蛋白预处理温度对豌豆蛋白界面吸附特性的影响第53-54页
        3.4.5 可溶蛋白的界面吸附特性分析第54-59页
        3.4.6 豌豆蛋白中不溶组分的乳化行为分析第59-62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主要结论第62页
    展望第62-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工猪肉氧化对小鼠血糖、血脂水平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下一篇:共轭亚油酸钠自组装体的形貌多样性研究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