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大豆蛋白的组成和性质 | 第11-13页 |
1.2.1 大豆蛋白的组成 | 第11-12页 |
1.2.2 大豆蛋白的风味 | 第12页 |
1.2.3 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质 | 第12页 |
1.2.4 大豆蛋白的营养性质 | 第12-13页 |
1.3 大豆蛋白的制备 | 第13-17页 |
1.3.1 碱溶酸沉法 | 第13-15页 |
1.3.2 生物转化酶法 | 第15-17页 |
1.3.3 逆流萃取法 | 第17页 |
1.4 大豆多肽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高温粕的利用和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6 亚临界水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7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7.1 本课题立项依据 | 第19-20页 |
1.7.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生物转化酶结合逆流萃取法制备营养改善大豆蛋白 | 第22-38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3-28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23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6页 |
2.3.1 逆流萃取过程中洗脱次数对蛋白得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 β-葡萄糖苷酶添加量的选择 | 第29-30页 |
2.3.3 酶结合逆流萃取对蛋白得率及其理化成分的影响 | 第30页 |
2.3.4 蛋白中异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2.3.5 氨基酸分析 | 第31-32页 |
2.3.6 大豆蛋白产品的风味 | 第32-33页 |
2.3.7 溶解度 | 第33-34页 |
2.3.8 分子量分布 | 第34-35页 |
2.3.9 热学性质分析(DSC) | 第35-36页 |
2.3.10 表面疏水性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生物转化酶结合亚临界水法制备营养改善大豆蛋白 | 第38-56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39-4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3.2.2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5页 |
3.3.1 酶解时间对蛋白得率及纯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2 高温粕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 第43-44页 |
3.3.3 高温粕蛋白中异黄酮含量的变化 | 第44-45页 |
3.3.4 高温粕蛋白的理化及结构性质表征 | 第45-53页 |
3.3.5 高温粕蛋白的抗氧化性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苷元型异黄酮-大豆肽-钙三元复合物的制备 | 第56-69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7-60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57页 |
4.2.2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8页 |
4.3.1 大豆肽的水解度 | 第60页 |
4.3.2 氨基酸分析 | 第60-61页 |
4.3.3 分子量分布 | 第61-62页 |
4.3.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 | 第62-63页 |
4.3.5 异黄酮含量 | 第63-64页 |
4.3.6 抗氧化性 | 第64-66页 |
4.3.7 钙肽复合物得率 | 第66-67页 |
4.3.8 钙肽复合物钙含量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1.结论 | 第69页 |
2.本论文创新之处 | 第69-70页 |
3.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件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