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of Thesis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嗜酸乳杆菌筛选及鉴定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1.1 嗜酸乳杆菌的分离方法 | 第11-13页 |
1.1.2 嗜酸乳杆菌的鉴定技术 | 第13-14页 |
1.1.3 展望 | 第14-15页 |
1.2 肽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肽聚糖的来源与分类 | 第15页 |
1.2.2 肽聚糖的分离方法 | 第15-16页 |
1.2.3 肽聚糖的结构修饰 | 第16-17页 |
1.3 肽聚糖及其改性肽聚糖的免疫效应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1.4.1 立题意义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2 海洋源嗜酸乳杆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22-32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2.2.3 方法 | 第23-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2.3.1 形态观察 | 第26页 |
2.3.2 生化试验结果 | 第26-27页 |
2.3.3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27-28页 |
2.3.4 分离株清除DPPH·能力 | 第28-29页 |
2.3.5 分离株的生长情况及药敏试验 | 第29-30页 |
2.4 小结 | 第30-32页 |
3 海洋源嗜酸乳杆菌肽聚糖的制备及其酶法水解 | 第32-41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3.2.3 方法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3.3.1 酶解PG单因素试验 | 第34-35页 |
3.3.2 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35-38页 |
3.3.3 酶解PG的抗氧化活性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1页 |
4 海洋源嗜酸乳杆菌肽聚糖的磷酸化修饰及其结构分析 | 第41-51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41-42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4.2.3 方法 | 第42-4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4.3.1 磷酸根的含量 | 第43-44页 |
4.3.2 修饰前后肽聚糖的氨基酸组成成分 | 第44-45页 |
4.3.3 磷酸化肽聚糖表面结构的变化 | 第45页 |
4.3.4 磷酸化肽聚糖分子结构的变化 | 第45-48页 |
4.4 小结 | 第48-51页 |
5 海洋源磷酸化嗜酸乳杆菌肽聚糖的免疫效应研究 | 第51-59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51-52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5.2.3 方法 | 第52-5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5.3.1 Raw264.7巨噬细胞的形态变化 | 第53-54页 |
5.3.2 Raw264.7巨噬细胞增殖实验 | 第54-55页 |
5.3.3 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GM-CSF情况 | 第55-56页 |
5.3.4 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溶酶体情况 | 第56页 |
5.4 小结 | 第56-5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9-62页 |
6.1 总结 | 第59页 |
6.2 展望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