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乳杆菌与地衣芽孢杆菌融合子制备及性能分析
摘要 | 第1-11页 |
前言 | 第11-21页 |
1 嗜酸乳杆菌简介 | 第11-14页 |
·嗜酸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嗜酸乳杆菌的分布 | 第12页 |
·嗜酸乳杆菌及其代谢物的生理功能 | 第12-13页 |
·抗菌作用 | 第12页 |
·改善肠内菌群作用 | 第12页 |
·促进发育 | 第12-13页 |
·增加β一半乳糖苷酶的活性 | 第13页 |
·降低固醇和防癌作用 | 第13页 |
·增加乳中可消化性蛋白质、维生素的含量 | 第13页 |
·嗜酸乳杆菌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2 地衣芽孢杆菌 | 第14-16页 |
·地衣芽孢杆菌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地衣芽孢杆菌的安全性 | 第14页 |
·地衣芽孢杆菌的主要应用 | 第14-16页 |
·地衣芽孢杆菌用于医药研究 | 第15页 |
·地衣芽孢杆菌用于农药研究 | 第15页 |
·地衣芽孢杆菌用于饲料加工研究 | 第15-16页 |
·地衣芽孢杆菌用于纳米技术研究 | 第16页 |
·地衣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3 原生质体技术 | 第16-20页 |
·原生质体 | 第17-18页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17页 |
·原生质体再生 | 第17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17-18页 |
·原生质体融合的关键步骤 | 第18页 |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因素 | 第18页 |
·原生质体融合进行微生物遗传育种的优点 | 第18-20页 |
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嗜酸乳杆菌与地衣芽孢杆菌融合子制备 | 第21-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菌株、仪器及培养基 | 第21-23页 |
·试验菌株 | 第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培养基及其制备 | 第22-23页 |
·溶液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菌体活化及菌种保藏 | 第23页 |
·制作生长曲线 | 第23页 |
·制备菌悬液 | 第23页 |
·酶解前活菌计数 | 第23-24页 |
·原生质体制备(酶解) | 第24页 |
·裂解计数 | 第24页 |
·原生质体制备率和再生率的计算 | 第24页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24页 |
·融合子的形态特征观察 | 第24页 |
·融合子产酸能力的初步判定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8页 |
·亲本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24-26页 |
·嗜酸乳杆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优化 | 第26-30页 |
·菌龄对原生质体形成率与再生率的影响 | 第26页 |
·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率与再生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率与再生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率与再生率的影响 | 第28页 |
·原生质体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28-30页 |
·地衣芽孢杆菌制备及再生条件优化 | 第30-33页 |
·菌龄对原生质体形成率与再生率的影响 | 第30页 |
·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影响 | 第30-31页 |
·溶菌酶作用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影响 | 第31-32页 |
·溶菌酶作用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的影响 | 第32页 |
·地衣芽孢杆菌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最佳条件的确定 | 第32-33页 |
·不同融合剂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原生质体制备、再生与融合结果 | 第34页 |
·融合子初步鉴定 | 第34-38页 |
·融合子个体形态 | 第34-37页 |
·产酸鉴定 | 第37-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与转基因技术相比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安全性 | 第38-39页 |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率及再生率的因素 | 第39页 |
·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确定 | 第39页 |
·融合剂的选择 | 第39-40页 |
·融合子筛选 | 第40页 |
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二章 融合子性能分析 | 第41-71页 |
1 产乳酸能力分析 | 第42-44页 |
·菌悬液制备 | 第42页 |
·培养液PH值及产酸量的测定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各菌株培养液pH的变化 | 第43-44页 |
·各菌株的产乳酸情况 | 第44页 |
·结论 | 第44页 |
2 胆固醇清除能力分析 | 第44-47页 |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 第44-45页 |
·胆固醇标准储备液(1mg/mL)的配制 | 第44-45页 |
·胆固醇标准常备液(0.1mg/mL)的制备 | 第45页 |
·铁矾储备液的制备 | 第45页 |
·铁矾显色液的制备 | 第45页 |
·高胆固醇培养基 | 第45页 |
·胆固醇清除率的测定 | 第45-46页 |
·胆固醇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5页 |
·铁矾显色法测定培养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 第45-46页 |
·胆固醇清除率的测定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胆固醇标准曲线 | 第46-47页 |
·各菌株的胆固醇清除能力 | 第47页 |
·结论 | 第47页 |
3 耐酸耐胆盐能力分析 | 第47-52页 |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耐酸能力的测定 | 第47-48页 |
·耐胆盐能力的测定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各菌株的耐酸能力 | 第48-50页 |
·各菌株的耐胆盐能力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4 产蛋白酶能力分析 | 第52-57页 |
·材料 | 第52-53页 |
·方法 | 第53-55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53页 |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第53-54页 |
·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 第54-55页 |
·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酪氨酸标准曲线 | 第55-56页 |
·亲本菌株与融合子产蛋白酶能力的比较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页 |
5 产淀粉酶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淀粉酶活性测定 | 第57-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各菌株的产淀粉酶能力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页 |
6 产丁二酮性能分析 | 第59-61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实验流程 | 第59页 |
·菌体活化 | 第59页 |
·制备菌悬液 | 第59页 |
·丁二酮的检测方法 | 第59页 |
·双乙酰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9-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丁二酮标准曲线 | 第60页 |
·嗜酸乳杆菌和融合子产丁二酮能力比较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页 |
7 融合子遗传稳定性检验 | 第61-65页 |
·产乳酸能力 | 第61-62页 |
·胆固醇清除能力 | 第62-63页 |
·耐酸耐胆盐能力 | 第63页 |
·产蛋白酶能力 | 第63-64页 |
·产淀粉酶能力 | 第64页 |
·产丁二酮能力 | 第64-65页 |
8 讨论 | 第65-69页 |
·融合子的产酸能力 | 第65页 |
·融合子的降胆固醇能力 | 第65-66页 |
·融合子的耐酸耐胆盐能力 | 第66页 |
·融合子的产蛋白酶能力 | 第66-67页 |
·融合子的产淀粉酶能力 | 第67-68页 |
·融合子的产丁二酮能力 | 第68-69页 |
·融合子形成机理 | 第69页 |
9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10 本章结论 | 第70-71页 |
全文总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ABSTRACT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