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偏误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研究的提出和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9-16页 |
一、 关于动词重叠式的本体研究 | 第9-14页 |
二、 关于动词重叠式的偏误研究 | 第14-15页 |
三、 关于越南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的研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 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一、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7页 |
二、 对比分析理论 | 第17-18页 |
三、 中介语理论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越南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考察情况 | 第19-26页 |
第一节 考察范围 | 第19-23页 |
一、 关于动词重叠式的考察范围 | 第19-21页 |
二、 关于动词重叠式语法内容的考察范围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基于作文语料的考察情况 | 第23-24页 |
一、 考察目的 | 第23页 |
二、 考察方法 | 第23页 |
三、 考察结果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基于调查问卷的考察情况 | 第24-26页 |
一、 调查对象 | 第24页 |
二、 调查目的 | 第24页 |
三、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页 |
四、 调查方法 | 第24-25页 |
五、 调查结果统计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越南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偏误的类型 | 第26-43页 |
第一节 可重叠动词的范围偏误分析 | 第26-29页 |
一、 作文语料的偏误分析 | 第26-27页 |
二、 调查问卷的偏误分析 | 第27-29页 |
三、 小结 | 第29页 |
第二节 动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偏误分析 | 第29-37页 |
一、 作文语料的偏误分析 | 第29-31页 |
二、 调查问卷的偏误分析 | 第31-36页 |
三、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偏误分析 | 第37-43页 |
一、 作文语料的偏误分析 | 第37-40页 |
二、 调查问卷的偏误分析 | 第40-42页 |
三、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越南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偏误的规律及成因 | 第43-52页 |
第一节 越南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偏误的规律 | 第43-45页 |
一、 作文语料总结 | 第43页 |
二、 调查问卷总结 | 第43-44页 |
三、 越南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偏误规律总结 | 第44-45页 |
第二节 越南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偏误的成因 | 第45-52页 |
一、 外因 | 第45-50页 |
二、 内因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纠正越南学生汉语动词重叠式偏误的建议 | 第52-58页 |
第一节 对汉语本体研究的建议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对教师的建议 | 第53-54页 |
一、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 第53页 |
二、 加强汉越动词重叠式对比教学 | 第53-54页 |
三、 加强对学生纠正偏误的指导 | 第54页 |
四、 加强课后练习 | 第54页 |
第三节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54-56页 |
一、 合理安排动词重叠式的出现顺序 | 第54-55页 |
二、 适当补充各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练习 | 第55-56页 |
第四节 对学生的建议 | 第56-58页 |
一、 自觉采取有效记忆的策略 | 第56页 |
二、 正确对待母语的影响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