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1.3.2 访谈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2.1 相关概念定义 | 第14-15页 |
2.1.1 二语动机 | 第14-15页 |
2.1.2 二语动机策略 | 第15页 |
2.2 二语动机理论 | 第15-20页 |
2.2.1 加德纳(Gardner)的“社会情境模式” | 第15-16页 |
2.2.2 多因(Dornyei)的“动机三层次”框架 | 第16-18页 |
2.2.3 多因(Dornyei)的“十大动机策略”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3.1 国外二语动机策略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3.2 国内二语动机策略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3.3 汉语作为二语动机策略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第四章 研究过程 | 第24-28页 |
4.1 研究问题 | 第24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4.3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4.4 数据收集 | 第26页 |
4.5 数据分析 | 第26-28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28-51页 |
5.1 量表信度检验 | 第28-29页 |
5.1.1 41项策略信度检验 | 第28页 |
5.1.2 “十大动机策略”信度检验 | 第28-29页 |
5.2 动机策略统计排名 | 第29-37页 |
5.2.1 “十大动机策略”排名 | 第29-35页 |
5.2.1.1 重要性排名 | 第29-32页 |
5.2.1.2 常用性排名 | 第32-35页 |
5.2.2 41项子策略前十名 | 第35-37页 |
5.2.2.1 “重要性策略”前十名 | 第35-36页 |
5.2.2.2 “常用性策略”前十名 | 第36-37页 |
5.3 “重要性策略”与“常用性策略”知觉差异 | 第37-39页 |
5.3.1 “十大动机策略”差异 | 第38页 |
5.3.2 41项子策略差异 | 第38-39页 |
5.4 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及其感知差异 | 第39-43页 |
5.5 “十大动机策略”研究结果分析 | 第43-51页 |
5.5.1 教师榜样行为 | 第43页 |
5.5.2 使学生熟悉二语文化与价值观 | 第43-44页 |
5.5.3 提升学生自信心 | 第44-45页 |
5.5.4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 第45页 |
5.5.5 关注努力并给予积极反馈 | 第45-46页 |
5.5.6 有效地说明任务 | 第46-47页 |
5.5.7 提高学生目标导向性 | 第47页 |
5.5.8 趣味学习 | 第47-48页 |
5.5.9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第48-50页 |
5.5.10 促进小组合作交流 | 第50-51页 |
第六章 基于罗兰孔院的动机激发策略讨论 | 第51-75页 |
6.1 合宜的教师行为 | 第51-57页 |
6.1.1 积极热情的教学态度 | 第51-54页 |
6.1.2 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 第54-55页 |
6.1.3 教师充分备课 | 第55-56页 |
6.1.4 启示 | 第56-57页 |
6.2 二语文化与价值观 | 第57-65页 |
6.2.1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 第57-60页 |
6.2.2 汉语的魅力 | 第60-61页 |
6.2.3 教师多样的教学手段 | 第61-64页 |
6.2.4 启示 | 第64-65页 |
6.3 目标导向性 | 第65-70页 |
6.3.1 目标导向的价值 | 第65-66页 |
6.3.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66-68页 |
6.3.3 启示 | 第68-70页 |
6.4 小组合作交流 | 第70-75页 |
6.4.1 群体动力 | 第70-72页 |
6.4.2 交流学习 | 第72-73页 |
6.4.3 竞争与合作 | 第73-74页 |
6.4.4 启示 | 第74-7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英文版) | 第80-85页 |
附录2 调查问卷(中文版) | 第85-89页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第89-90页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