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原因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三、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 第11-15页 |
(一)“比”字句的本体研究 | 第11-13页 |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字句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尚需解决的问题 | 第15页 |
四、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5页 |
(二)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比”字句中形容词性差比项的分类 | 第16-21页 |
一、形容词性差比项的简单形式 | 第17-18页 |
(一)性质形容词作差比项成分的研究 | 第17-18页 |
(二)状态形容词作差比项成分的研究 | 第18页 |
二、形容词性差比项的复杂形式 | 第18-21页 |
(一)差比项带程度副词的情况 | 第18-19页 |
(二)差比项带数量短语的情况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字句差比项的考察 | 第21-29页 |
一、教学大纲的考察 | 第21-25页 |
(一)《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 | 第21-23页 |
(二)《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 | 第23-24页 |
(三)《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 | 第24-25页 |
二、对外汉语教材的考察 | 第25-29页 |
(一)《汉语》 | 第25-27页 |
(二)《体验汉语》(初中泰语版) | 第27页 |
(三)《HSK标准教程》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泰国学生“比”字句形容词性差比项的习得情况调查及偏误分析 | 第29-42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29-30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9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9页 |
(三)问卷内容及设计 | 第29-30页 |
(四)调查实施方法 | 第30页 |
二、问卷分析 | 第30-36页 |
(一)问卷回收情况 | 第30页 |
(二)问卷结果分析 | 第30-36页 |
三、泰国学生“比”字句形容词性差比项的偏误类型 | 第36-37页 |
(一)错序偏误 | 第36页 |
(二)遗漏偏误 | 第36-37页 |
四、偏误产生的原因 | 第37-42页 |
(一)母语负迁移 | 第37-39页 |
(二)目的语规则泛化 | 第39-40页 |
(三)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第40-41页 |
(四)教师教学方面 | 第41页 |
(五)教学大纲及教材方面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比”字句形容词性差比项的教学建议 | 第42-46页 |
一、教材方面 | 第42-43页 |
二、教师方面 | 第43页 |
三、教学方面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