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教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语言和文化 | 第10-11页 |
·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关系 | 第10页 |
·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 | 第10页 |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词语文化附加义 | 第11-14页 |
·词汇及其词义 | 第11页 |
·文化附加义及其特征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目的与价值 | 第12-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价值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化附加义理论研究及教学情况 | 第14-23页 |
·目前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国内对此相关理论研究情况分析 | 第15页 |
·国内汉语教学中对此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 第15-16页 |
·词汇文化附加义的教学现状 | 第16-18页 |
·按照地域的异同 | 第16页 |
·按照教材的异同分析 | 第16-18页 |
·学习对象的分析 | 第18-19页 |
·母语文化对比 | 第18-19页 |
·宗教信仰的对比 | 第19页 |
·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对比 | 第19页 |
·学习效果的分析 | 第19-23页 |
·问卷调查设计 | 第19-21页 |
·留学生学习偏误的分析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撑 | 第23-25页 |
·对比分析的方法 | 第23页 |
·研究过程循序渐进 | 第23页 |
·共时和历时相结合 | 第23-24页 |
·理论和应用相结合 | 第24-25页 |
·与语言本体相关的学科 | 第24页 |
·语言学理论 | 第24页 |
·认知和思维科学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情况分析 | 第25-33页 |
·文化附加意义的形成 | 第25-27页 |
·感情深透 | 第25页 |
·修辞效应 | 第25-26页 |
·语义转移 | 第26-27页 |
·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内容具体分析 | 第27-33页 |
·按照词语时代变化的使用不同分析 | 第27-30页 |
·按照地域文化的异同分析 | 第30-33页 |
·方言词的文化附加义 | 第30页 |
·方言词附加义教学的作用 | 第30-31页 |
·分类 | 第31-33页 |
第五章 教学具体展开 | 第33-37页 |
·切入角度 | 第33-34页 |
·语音和附加义的教学 | 第33-34页 |
·字符和附加义的教学 | 第34页 |
·词语的民族情感意义 | 第34页 |
·教学步骤 | 第34-35页 |
·教学原则 | 第35页 |
·立体性 | 第35页 |
·时效性 | 第35页 |
·层次性 | 第35页 |
·教学方法 | 第35-37页 |
·追根溯源法 | 第35-36页 |
·图片展示法 | 第36页 |
·翻译法 | 第36-37页 |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评价及展望 | 第37-38页 |
·本研究局限性和问题 | 第37页 |
·本研究的评价 | 第37页 |
·本研究的展望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