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片球菌素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分离纯化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生物食品防腐剂的开发 | 第9页 |
| ·乳酸菌细菌素的开发 | 第9-11页 |
| ·细菌素的综述 | 第11-19页 |
| ·细菌素的定义 | 第11-12页 |
| ·细菌素的分类 | 第12-13页 |
| ·乳酸菌细菌素的蛋白质结构 | 第13-14页 |
| ·细菌素的抑菌谱 | 第14-16页 |
| ·细菌素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 ·细菌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 ·细菌素的活性测定 | 第19-20页 |
| ·细菌素效价分析 | 第20页 |
| ·各种因素对细菌素活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 ·细菌素的提取纯化 | 第21-22页 |
| ·细菌素的理化性质 | 第22-25页 |
| ·应用与展望 | 第25-26页 |
| ·乳酸菌细菌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pH 吸附法纯化乳酸片球菌素的研究 | 第28-38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30页 |
| ·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 ·菌种 | 第29页 |
| ·培养基 | 第29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 ·抑菌试验方法 | 第30页 |
| ·细菌素效价分析 | 第30页 |
|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蛋白含量 | 第30-31页 |
| ·pH 稳定性试验 | 第31页 |
| ·吸附用细胞的准备 | 第31-32页 |
| ·片球菌素对产生菌的吸附实验 | 第32页 |
| ·细菌素的提取纯化 | 第32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32-37页 |
| ·片球菌素效价分析 | 第32-33页 |
|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3-34页 |
| ·pH 值稳定性分析 | 第34-35页 |
| ·pH 值对片球菌素吸附于产生菌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细菌素的提取纯化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培养基优化及胞内片球菌素含量的研究 | 第38-46页 |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8-39页 |
| ·培养基 | 第38页 |
|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 ·主要试剂材料 | 第38-39页 |
| ·细胞破碎液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 ·效价分析方法 | 第39页 |
| ·培养基营养成分的优化 | 第39-40页 |
| ·片球菌胞内片球菌素含量研究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培养基营养成分的优化 | 第41-44页 |
| ·细胞破碎分析结果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5 升发酵罐发酵条件优化 | 第46-59页 |
| ·试验材料 | 第46-47页 |
| ·主要试剂材料 | 第46页 |
| ·主要仪器 | 第46-47页 |
| ·试验方法 | 第47-49页 |
| ·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47页 |
| ·残糖测定方法(DNS 法) | 第47页 |
| ·效价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 ·自然pH 条件发酵和恒pH 条件发酵 | 第48页 |
| ·恒pH 补料产片球菌素 | 第48-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49-50页 |
| ·残糖含量曲线 | 第50页 |
| ·菌体生长和片球菌素生成情况 | 第50-55页 |
| ·细胞干重 | 第55-57页 |
| ·流加培养结果 | 第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