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S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啤酒工业的发展概况 | 第10页 |
| ·啤酒老化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啤酒的老化机制 | 第11页 |
| ·啤酒中老化物质的种类 | 第11-13页 |
| ·改善啤酒风味和提高啤酒风味稳定性的方法 | 第13-15页 |
| ·啤酒酵母菌种的改造 | 第13-15页 |
| ·酵母的添加 | 第15页 |
| ·抗氧化剂的添加 | 第15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酵液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研究 | 第18-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8-19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3页 |
| ·色谱柱的选择 | 第19-20页 |
| ·流动相比例及pH、流速的确定 | 第20页 |
| ·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20-21页 |
| ·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 | 第21页 |
|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 | 第21-22页 |
| ·方法的精密度 | 第22页 |
| ·各测定方法的重复性比较 | 第22-23页 |
| ·各测定方法的回收率的比较 | 第23页 |
| ·小结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反-2-壬烯醛 | 第25-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25-26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 ·固相萃取柱的活化 | 第26页 |
| ·色谱柱的选择 | 第26页 |
| ·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26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页 |
| ·方法的回收率 | 第26页 |
| ·方法的精密度 | 第26页 |
| ·萃取方式的选择 | 第26页 |
| ·收集流出液体积的确定 | 第26-27页 |
| ·洗脱剂的选择 | 第27页 |
| ·盐的添加量 | 第27页 |
| ·萃取速率的选择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27-30页 |
|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确定 | 第30-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高产谷胱甘肽菌种的选育 | 第34-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 ·材料 | 第35-36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36-37页 |
|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 ·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 ·EMS 诱变条件 | 第39页 |
| ·氯化锌物浓度的确定 | 第39-40页 |
| ·甲硫氨酸浓度的确定 | 第40页 |
| ·突变菌株复筛 | 第40-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突变株的小试试验 | 第44-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 ·材料 | 第44-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 ·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发酵过程中糖度、双乙酰还原能力的测定结果 | 第47页 |
| ·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中GSH 的含量 | 第47-48页 |
| ·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中TBA 值 | 第48页 |
| ·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中RSV 的值 | 第48-49页 |
| ·发酵结束后,5-羟甲基糠醛及反-2-壬烯醛的含量 | 第49页 |
| ·发酵结束后,发酵液中风味物质成分及含量 | 第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0页 |
|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个人简介 | 第56页 |